二 , 中国是无神论国家 , 信徒比例极小 , 这是比较今天中国和其他国家宗教问题的关键基础 。
按照盖洛普国际调查联盟的“全球宗教信仰和无神论指数” 2012年初的抽样调查 , 中国有14%的人自称信教 , 30%的人自称不是信教者 , 47%的人自称是坚定的无神论者 , 9%的人不回答 。 而2014年年底的抽样调查 , 只有7%的人自称信教 , 61%的人自称是坚定的无神论者 。 另外 , 参鉴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 , 中国的信教人口大约只有10% 。 同时 , 相信宗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人数更少 , 大约只有3% 。
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调查报告
宗教的繁荣是建立在信徒人数的基础上的 , 中国信徒比例极小 , 更没有欧洲制度性的捐钱传统 , 决定了寺庙不可能单单指望信徒的供奉 , 需要考虑如何从无神论者和无宗教信仰者的身上获得利益 。
认为宗教非常神圣的人数不多 , 这种思想反过来会影响到宗教机构本身 , 寺庙也摆脱了宗教清高神圣的心灵束缚 , 放下架子 , 不再维持着神圣性的光环 , 全身心地投入到世俗目标中去 。
三 , 中国寺庙的旅游景点性质远远大于其宗教场所的性质
西方教堂基本纯粹就是宗教活动场所 , 讲求宗教的纯净与虔诚 , 不允许掺杂商业性的功利主义 。 何况教会本已有稳定巨额的信徒供奉和其他收入 , 实在没必要多加门票这么一项 , 反而破坏了宗教的神圣性 , 徒遭人诟病 。
但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 , 经济和商业活动开始繁荣活跃 , 宗教场所可以大量接待外客 , 寺庙迈出了从自给自足到获得盈利的第一步 , 没有历史积累财富 , 也没有大量富裕信徒支持 , 最后寺庙决定向公园园林等学习 , 收门票是最方便快速的获利手段 。
另外 , 景点建设需要大量的前期建设 , 如治理环境 , 修建道路 , 改造水电商业点等基础工程 , 投资巨大 , 显然寺庙自己是无力操作的 , 需要当地政府的先期投入 。 有投入就要有收获 , 何况寺庙的定位为旅游景点 , 地方政府更名正言顺地参与寺庙收入的提成 。
以少林寺为例:据报道 , 1975年 , 少林寺开始对外售票 , 票价5分钱 。 门票的制作和发售由登封文教局下属的文物保管所负责 , 门票收入均进入登封财政局账户 。
1984年4月1日起 , 少林寺的门票权和管理权被移交给少林僧人 , 门票收入也全部归少林僧人 , 登封县文物保管所撤出少林寺 。
1986年登封县政府在少林寺东开辟商业街 , 商业欺诈泛滥 , 少林寺外围环境引起中央领导不满 。 登封政府投入3亿元对少林寺附近居民、商户进行拆迁 。 2008年登封市政府为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 , 进行环境整治 , 又投入数亿元 。
1994年 , 少林寺的门票权回到政府手中 。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政府卖票 , 少林寺取消山门前的卖票 。 政府从门票收入中按比例分给少林寺一部分 。 或者说少林寺和登封县政府联合卖票 。 ——引自岳晓锋的《少林寺门票简史》 。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曾接受采访称 , 1994年 , 登封政府成立了门票管理所 , 少林寺和管理所共同卖门票 , 收入大体上少林寺占30% , 政府占70% 。 2009年 , 少林寺和“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协议 , 甲方嵩管委负责“统一管理嵩山少林景区门票的经营业务” , 门票价格每人次100元 , 作为乙方的少林寺“分得每人30元 。 ”后来由于利益分配不清和涉及数额过于庞大 , 引发了纠纷 , 从2011年1月到2013年10月 , 争议数额达到了将近5000万元 , 可想而知真正的收入该有多大 。
所以鉴于历史和现实原因 , 中国的寺庙卖门票已经成为惯例 , 还牵扯到寺庙外的利益分配 , 而且数额巨大 , 是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柱之一 。 该不该收门票和门票该卖多少钱 , 不是寺庙单方就能决定的 , 地方政府才是掌握决定权的那一方 。
推荐阅读
- 杭州|此生必去的人间绝境
- 丽江|今年,或许是国内旅游的最佳时机了
- 露营|长沙是一个好地方,有许多好玩的,好吃的
- 杭州|夏天旅游的好去处,给人带来神秘色彩,你更愿意选择哪一个?
- 重庆|重庆北碚水土园区修建好的步行道,夜跑晨跑饭后散步皆宜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