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者黑|早安云南 | 烟火里的傣族慢轮制陶,是泥与火四千年的眷恋

普者黑|早安云南 | 烟火里的傣族慢轮制陶,是泥与火四千年的眷恋

文章图片

普者黑|早安云南 | 烟火里的傣族慢轮制陶,是泥与火四千年的眷恋

文章图片

普者黑|早安云南 | 烟火里的傣族慢轮制陶,是泥与火四千年的眷恋

鸡鸣日升 , 暮落昏沉 , 傣族妇女忙碌的身影将斜阳也拉长 。 雕刻有纹路的木随着旋转的陶瓷轻舞 , 将清晰的纹路印进了黄粘土壤之上 , 也雕刻进了傣族的浑厚历史长廊 。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在云南渊源流传四千余年的制陶史中 , 傣族的慢轮制陶工艺似一颗璀璨的明珠 , 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 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称: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 。 傣族的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也曾提及 , 叶软树皮脆 , 皆不宜为器皿之材 。 黄土、黑土混水 , 轻拢慢捻 , 木纹轻击 , 已然成形 , 炙烤变硬 , 陶可装万物 。

盘筑制坯
傣族自古爱陶 , 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 , 俗称土锅 。 傣族制陶以转轮、木拍、竹刮、石球为材 , 舂土、筛土、拌沙、渗水、安装转盘、制坯、打坯、干燥、准备烧陶、烧陶整个流程一以贯之 , 精美工艺浑然成状 。

玉勐制陶
傣族制陶技艺最突出的特色为慢轮手工制作 。 稀疏粘稠的土壤 , 在古朴的底盘上 , 被岁月的风霜和雨雪搅拌 , 手艺人用刻有纹路的木块反复捶打 , 历经千余年的时光 , 驻足在了傣族人民辛勤的制陶工艺中 , 那是经过时间洗礼后 , 用钝器打磨的纯粹明朗 。

以水为源的民族 , 如清水般淳朴;以土为依的民族 , 如厚土般载德;以慢轮制陶工艺而闻名的傣族 , 以清冽之水 , 以浑厚之土 , 借之以辛勤之手 , 创造出了形状各异、纹路特别的陶器 , 也铸造了制陶史上灿烂纷繁的辉煌 。

小贴士:
慢轮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在学会用手捏制陶坯后发明的一个制陶工具:木质的底座 , 套上石材做的轮盘;制陶时 , 将泥料放置于慢轮上 , 借其转动的力量 , 用捻拉的方式使之成型 。 西双版纳州的景洪曼斗寨、勐罕曼峦站寨、勐海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地都完整地保留着这种传统的制陶技艺 。
傣家人自制的土陶透气性极好 , 在炎热的西双版纳 , 它成了食物的保鲜盒 , 其独特的淳朴和稚拙是其他工业化生产的陶器所不能取代的 。
2006年5月20日 , 傣族慢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早安云南》清晨的第一声问候 , 是专属你的“云南美”
指导: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主办: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协办:各州市宣传部 各州市文旅局
承办:云南网
监制:刘晓桐 杨洪文
策划:锁华媛 刘晓颖
统筹:杨之辉 林云冬 罗蓉婵 何沐 曹璐 唐丽娜 张碧玉 郭凯
本期文案:王琳
海报制作:解舒然
视频制作:杨健艺
图片:西双版纳州文旅局
来源 云南网
编辑 代汪媛
责编 张灵洁 华芳
【普者黑|早安云南 | 烟火里的傣族慢轮制陶,是泥与火四千年的眷恋】审核 马波 刘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