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敢,还是带不了?人类为啥至今没有把火星土壤带回地球?( 二 )



人类最初探测火星时 , 只有一片死寂的荒漠粉碎了人类对于火星文明的美好幻想 。 但随着后来探测水平的不断发展 , 在火星发现的流水遗迹和地下水又给科学家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兴趣 。
直到09年NASA利用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 , 对南极洲发现的火星陨石进行观测分析证明 , 该陨石有25%由细菌组成 , 这无疑是火星曾有生命存在的铁证 , 由此火星又一次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 , 有关火星生命的探讨话题也引发热议 。

2010年 , 俄罗斯展开了世界首个模拟火星之旅实验 , 用以将来人类真正登陆火星积累经验 。 2021年 , 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与“祝融号”火星车也顺利完成了火星探测任务 。 NASA也拟定了载人登陆火星计划 , 在未来或许能够让宇航员登陆火星进行长达16个月的工作和生活 。

而人类探测火星 , 其主要目的在于对火星进行地质特征的探测 , 以研究了解和还原火星的演化过程 , 其中包括对火山喷发、磁场、岩石等多个地质元素的分析 。 因此 , 作为火星地质一部分的火星土壤样本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火星土壤?没那么简单那么 , 人类在探测火星上似乎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 , 那为什么从来不把火星土壤带回地球呢?其实现阶段最主要的原因 , 就是人类科技还远远达不到火星取样并返回地球的程度;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这件事 , 可没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 。
火星相比月球 , 其“征服难度”要大得多 。 从轨道运行来说 , 火星运行到地球最短的距离都需要26个月 , 且从地球到火星的距离按照目前人类飞行器的速度来讲至少也需要半年 。 遥远漫长的路途对于飞行器的发射燃料和信号传输都是一个考验 。

且作为气候环境与地球极为接近的星球 , 它同样有大气层和引力 , 这使得火星上的探测器如果要往返地球 , 就需要比平时多突破一次大气层阻力和引力的阻碍 , 也就是说 , 如果探测器要离开火星回到地球 , 则需要配备推力火箭 。 但我们现如今科技树还没有点到能做出火星推力火箭的程度 , 因此去往火星的探测器和火星车都只有“单程票” , 有去无回 , 更别提将火星土壤的样本带回地球了 。

不过 , 虽然不能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 , 那我们可不可以通过火星表面的探测器现场对火星土壤进行取样分析?这样就不用非要把火星土壤回地球才能进行科学研究了 , 远程操控一样可以达到目的 。

遗憾的是 , 当前探测器采集火星样本的技术并不成熟 。 在2020年 , 美国毅力号就对火星土壤的采样做出了首次尝试 。 毅力号通过一大一小的两个机械臂 , 试图钻探火星表层土壤 , 并用特制试管对其进行抓取 。 但遗憾的是 , 由于技术上的细节问题 , 探测器并没有成功采集到火星土壤 , 试管中空空如也 。
那么 , 人类如此执着取得的火星土壤究竟是未来希望还是“潘多拉魔盒”呢?

火星土壤虽然能给人类带来非常大的科研价值 , 但是也可能存在一些人类未知的微生物病毒 , 由于其生存的火星环境与地球环境不同 , 而又有各方面证据表明其生命迹象的可能性 , 这导致土壤中的生物特性是非常难以预料的 。 贸然带回地球 , 也许会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 给人类和地球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不得而知 。

火星开发的可能性当然 , 无论是现如今阶段对于取得火星土壤样本的不断努力 , 还是在火星探测技术上的研究进步 ,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完成对火星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 。 虽然以我们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来看距离开发火星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 但是我们也应该对火星的未来抱有一定期待和想象 , 也许这些想象就会在不远的未来成为现实 。
提到火星开发 , 其主要发展方向为能源开发和移民基地 。 基于火星液态水的存在 , 将火星变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基地成为一个美好设想 。 而对建造火星基地 , 实现生态移民十分感兴趣的私人航天集团Space X总裁马斯克 , 就十分有信心地表示将在2050年之前 , 利用飞船将100万人送上火星 , 并打造一座真正的火星城市 。

火星城市的想法看似过于超前 , 天马行空 , 但是 , 如今登陆月球都已经成为了现实 , 那火星移民还会远吗?很多研究人员都认为在未来50年内实现火星移民还是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 而能够提供充足水源和能源的采矿机器人则会成为移民火星的关键 。
在此之前 , 会让宇航员携带核武器前去“开路” 。 利用核武器炸开火星的南极冰冠 , 而爆炸瞬间产生的高温也会将冰融化成水 , 水的本身可以用来发展农牧业 , 生产食物原料 。 除此之外 。 利用水产生氢气和氧气 , 以维持人类呼吸 。 而水的蒸发也能顺便改善火星上的大气环境 , 使其变得更加适宜人类生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