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最小、最近的黑洞,仅1500光年远,对我们会有影响吗?( 二 )


2019年 , 科学家又通过引力波探测的方法 , 在一个被称为gw190814的引力波源的区域 , 探测到两个巨型天体碰撞引发的时空“涟漪”现象 , 推测其中的一个天体质量仅为太阳质量的2.6倍 , 有可能是一个很重的中子星 , 或者是目前为止所知的最小黑洞 。 然而 , 利用引力波探测 , 很难对同一区域进行长期性的研究 , 一方面引力波源的区域都离我们太远于遥远 , 另一方面这一过程稍纵即逝 , 不会再出现第二次 , 无论是捕捉信号还是深入研究 , 难度都相当得大 。

2019年 , 有研究团队在距离地球1100光年的地方 , 发现了一个质量为太阳4倍、疑似黑洞的天体 , 它正围绕着两颗恒星旋转 , 组成了一个“三体系统” , 如果这个发现被证实 , 那么将有可能是最接近地球的一个黑洞 , 只是这一发现没有被其它研究机构所认可 。

近日 , 科学家利用非引力波法探测到的“黑洞” , 是依据其表面形态作出的判断 , 更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 , 而且它还是处在距离太阳系不太遥远的银河系“后花园”中 , 使得观测结果更为精确和可靠 , 为科学家们持续进行的黑洞探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
物质坍缩和能量释放 , 会对地球产生影响吗?科学家们试图通过这一最小、也是最近之一的小型黑洞的研究 , 来进一步揭示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物理机制 。 长期以来 , 我们都通过理论推演的方式 , 来设想中子星或者黑洞的形成过程 , 即不同质量的恒星 , 在生命末期的命运完全不同 。

当达到太阳质量1.44倍以后 , 在极强的引力作用下 , 物质原子核外的电子被压进原子核中 , 与质子结合形成中子 , 于是形成几乎都是由中子构成的非常致密星体-中子星 , 每立方厘米的物质质量 , 将达到惊人的8千万-20亿吨之间 。 而当达到太阳质量3.2倍后 , 内部引力作用更为强烈 , 连中子简并压都不能抵挡进一步的坍缩 , 最终形成黑洞 。

恒星坍缩的过程非常短暂 , 也就是在“轰塌”的瞬间 , 也就是几秒的时间 , 恒星就会“决定”是爆炸成中子星还是会无限坍缩形成黑洞 。 而在黑洞的实际形成过程中 , 有可能是瞬间形成 , 也有可能是伴随着超新星爆发、物质回落、持续坍缩等共同构成的一个振荡过程 , 当然 , 这些也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 , 这种过程只有在宇宙空间中能够出现 , 我们穷尽所有 , 也不可能在实验室中模拟出来 , 因为我们无法创造出物质密度那么大的天体 , 也没有那么多的能量 , 即使是那么一瞬间恒星核密度的变化 , 我们都不能完全能够理解 。 幸好 , 我们发现了“独角兽”黑洞 , 或许可以“近距离”地帮助科学家们来拼凑出这个宇宙之谜 。

对于很多黑洞的形成 , 几乎都离不开超新星爆发 , 一瞬间所释放出来的超强X射线暴 , 足以将一个近距离的星体“烤干” , 而对于这个距离是否安全 , 科学家们给出了一个临界值 , 依据爆发的规模大约是50-100光年 , 假如射线暴所指的方向正好对着地球 , 那么这个安全距离还要增加一些 。
【科学家发现最小、最近的黑洞,仅1500光年远,对我们会有影响吗?】而“独角兽”将来势必会将周围的红巨星吞噬 , 同时会释放出超强的X射线暴 , 参照超新星爆发的安全距离 , 即使射线暴指向地球 , 我们也是处于安全地带 。 而且 , 这个黑洞自有它的运行轨迹 , 估计也不会“游荡”到太阳系附近 , 我们大可安枕无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