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邓小平找来公安部长刘复之:你们这个文件不解决问题( 二 )


江渭清对邓小平说:这件事 , 只有你老人家下决心才行1983年2月8日 , 邓小平在无锡工作期间 , 特地去看望了疗养中的江渭清(曾任江苏省委书记、江西省委书记、南京军区代理政委) 。
两人自然而然地聊到了当下国内的环境 , 江渭清对邓小平说:“现在经济发展 , 政治稳定 , 但社会治安情况很不好 。 这样下去不得了 , 这件事 , 只有你老人家下决心才行 。 ”
江渭清向邓小平汇报了自己的想法:“调查研究 , 准备半年 , 打几个战役 , 一个战役打几仗 , 该抓的抓 , 该杀的杀……犯罪分子最怕杀头……”
江渭清的话引起了邓小平的重视 。

4个月后 , 在呼伦贝尔喜桂图旗 , 8名十几岁的社会闲散青年在酒后残忍地杀害了27条人命 , 其中还包括一位75岁的老人和2岁的儿童 , 他们同时还犯下了抢劫罪、爆炸罪等恶劣的罪行 。
这起新中国建立以来罕有的特大凶杀案史称“六一六案件” , 它直接震动了中央 ,。
后来 , 很多研究者都认为 , 这是促使邓小平下定决心在全国实施严打的一个重要事件 。 当然 , 坊间也还有其它一些说法 , 比如有人说是唐山“菜刀队”嚣张到了拦截邓小平去北戴河的车队等等 。
1983年7月16日 , 刚刚调任公安部部长3个月的刘复之向中央递交了《关于发挥专政职能改善公安装备的报告》 。

两天后 , 邓小平的秘书王瑞林告诉刘复之 , 邓小平有意见要和他谈 。 一天后 , 刘复之和彭真一起来到了邓小平的住处 。
当时邓小平穿着一身草绿色的军便服 , 他拿着报告 , 开门见山地对刘复之说:“你们这个文件不解决问题 。 ”这短短的一句话让刘复之愣住了 。
他念了刘复之报告里的几句话:“对严重犯罪分子坚决依法从重从快惩处 , 同时注意不一刀切 , 不炒剩饭 , 不该抓的坚持不抓 , 该从宽的坚持从宽……”
“这样四平八稳 , 解决不了问题嘛!毛病就在你们后面写的‘同时注意不要一刀切’……”邓小平的意思是 , 决策报告必须有所侧重 , 不能四平八稳 , 面面俱到 , 这样不利于人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 也不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 。

邓小平说道:“为什么不组织几次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战役呢?那些犯罪分子在看风向 , 如果还是软弱无力处理不言 , 坏人的气势还会涨上来 。 犯罪的人无所畏惧 , 10年20年也解决不了问题 。 必须依法杀一批 , 有些长期关起来 , 不断打击 , 冒一批抓一批 。 ”
邓小平最后从人民民主专政理念的高度向刘复之强调了“严打”的重要性:“现在是非常状态 , 必须从重从快集中打击 , 严才能治住犯罪 。 不疼不痒不得人心 。 我们总说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 , 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 要讲人道主义 , 我们保护了最大多数人的安全 , 这就是最大的人道主义!”
彭真和刘复之对邓小平的意见都非常赞同 。
“严打”的成果和“严打”20年后的思考1983年8月 , “严打”的第一次战役正式打响 , 并迅速获得了巨大的成果 。
到83年年底 , 公安机关摧毁犯罪团伙7万多个 , 缴获枪支约18000支 , 子弹42万发 , 被群众扭送到公安机关的犯罪分子多达4.7万人 , 投案自首者则有10万人 。
1984年10月 , 邓小平曾说 , 自己过去一年只做了一件事 , 就是打击刑事犯罪分子 。 可见他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 。 那么 , 邓小平为什么会如此重视这个问题呢?从历史的角度上 , “严打”是邓小平为改革开放进行保驾护航的一个重要决策 , 后来中国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绩 , 不能说没有“严打”的功劳 。

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 , 全国又进行了两次“严打” , 虽然这两次的形式和前一次相同 , 但侧重点并不一样 。
三次“严打”之后 , 从总体来说 , 国家的社会治安情况确实得到了肉眼可见的好转 , 人民的安全感和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 一位湖南的职工说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他每天凌晨都要骑着自行车去接上夜班的妻子 , 当时走夜路是非常危险的 , 普通市民严重缺乏安全感 。 社会上的妇女不敢单独上夜班、父母不敢让小孩出门是非常普遍的 。 “严打”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状况 。
北京的一位高级警官则说 , 自己看过一篇贬斥“严打”的文章 , 看过之后非常气愤 。 身为一线的工作人员 , 他深知这是在特殊治安形势下的必要之举 , 这是有居高不下的发案率为依据的 。 三次“严打”效果显著 , 成果巨大 ,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 保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