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郭进拴|梦幻楠溪江( 二 )


大客车沿溪边公路缓缓前行 。 我坐在车窗边游览青山绿水 , 心旷神怡 。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 , 车子在一个名叫芙蓉的古村落边停了下来 。




前来迎接的是一位村姑陈小姐 , 土生土长 , 了解该村的历史文化 , 能说会道 , 带我们进入参观 。 房子都是些古色古香的老房子 。 贵村有三千人口 , 青壮年外出打工 。 留下老人妇女在家务农 。 村名的来历是对面山上有一块芙蓉石 , 栩栩如生 。 陈导游指着那个巨石 , 大家一看 , 果真像 。 村中央有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溪 , 溪边妇女三三二二在洗衣或洗菜 。 再走过去有一座凉亭 , 亭中坐着几个老人们在休闲聊天 , 怡享天年 。 此地与城市的喧嚣相比 , 乃天壤之别 。 人入其中 , 宁静安闲 , 古式村落 , 别样风采 。
这个人叫做谢灵运 , 是南北朝时代著名的诗人 , 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这条江叫做楠溪 , 是浙江南部山水中一条清丽的溪流 , 最大的特点是水清、瀑多、岩奇 , 一派迷离柔美的自然风光 。


1600多年前 , 当谢灵运遇见楠溪江 , 当他为楠溪江写下第一批诗 , 中国山水诗从此开宗立派 , 并源远流长 , 延续至今 。
楠溪江古名瓯水 , 干流总长约140公里 , 主要位于浙江省永嘉县境内 , 东侧以北雁荡山脉为界 , 西侧是括苍山脉 , 三面环山 。 江水贯穿永嘉南北 , 蜿蜒流经温州汇入瓯江 , 最后东归入海 。
“中国山水诗的起源地” , 或许是对楠溪江最高的赞誉 。
也许你会疑惑 , 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 , 山水诗为何会选择在这里发展、扎根?要解答心中的疑问 , 唯有亲自走进这条河流 。 而当你置身于山青水碧、岚羞云幻的景色之中 , 才会明白 , 当年谢灵运为何会对它一见倾心 。




据清朝《永嘉县志》记载:楠溪江“山峰挺秀 , 涧水呈奇 , 人生其地者 , 皆惠中而秀外 , 温文而尔雅” 。 是的 , 楠溪江的美低调而令人回味 。 这里溪水清澈 , 江宽水浅 , 有急流而不汹涌 , 潭水平静而不阻滞 , 给人以舒畅的韵律感 。 江畔的山林之中 , 隐藏着许多美丽的瀑布 , 比如从128米的高崖上飞出 , 似银河倒悬的百丈瀑布;曲曲折折、跌跌宕宕依山势形成的七折瀑布 , 它们与青山翠林融于一体 , 宛如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 除了水清瀑多 , 岩奇也是楠溪江的一大特点 。 无论是被誉为“浙南天柱”的石桅岩 , 还是“天然盆景”的狮子岩 , 抑或是气势磅礴的十二峰 , 这些独具特色的风景 , 都演绎出山水相伴的动人景象 。
文人情细 , 当诗人谢灵运与楠溪江相遇 , 动人的诗句便从心中喷薄而出 。 后来 , 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诗人都追寻着谢灵运的足迹而来 , 他们或乘舟溯溪而上 , 或流连山涧 , 在这方山水中漫游 , 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诗篇 。
因为谢灵运的山水诗 , 楠溪江 , 一幅绝美的画卷从此在人们面前缓缓铺开 。 楠溪江之美 , 又绝不止于谢灵运眼中的山水 。 楠溪江是岭上人家升起的炊烟 , 也是丽水街戏台上的一片水秀 , 安然恬静 , 古拙中透着雅意 。 楠溪江是长寿老人的江村岁月 , 是古稀萦绕的水上流年 , 他是大自然的馈赠 , 是历史的稀有遗珍 。




我踏着灰褐的石路 , 玖月前行 。 一旁是古朴的店铺 , 一旁是清澈的流水 , 行走其间 , 感受到的是来自遥远过去的淳朴民风 。 三百米的距离 , 我嗅到了千年前的古老气息 。 转身之间 , 我看见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桥还静静站在溪水之上 , 那残破的身躯尽显沧桑 。 一如垂暮的老人 , 平静 , 祥和 。 繁荣的背后总有一方未染世俗之气的天空 , 让我们去追寻心灵的宁静 。 离开古镇 , 我走进了楠溪江的腹地 。 硕大的墙壁上 , “永嘉书院”四个遒劲的字给了我心灵的震撼 。 站在它的面前 , 我突然间渺小了许多 。




沿着清澈碧绿的江水 , 我一路走走停停 , 不时地驻足静赏 。 山峰 , 云雾缭绕 , 氤氲薄雾随着微风缓缓翻腾 , 与深绿的树木交融相映 。 江水 , 安静得看不出它的流淌 , 唯有江面上落花的远去 , 才让我看到它的流动 。 走过河堤 , 石桥 , 我看到了一条佚名瀑布 。 没有想象中瀑布的雄伟壮观 , 却依旧让我心醉 。 纤细晶莹 , 恰似悬挂在削壁上的绸缎 。 哗哗的响声萦绕整个山谷 , 千百年的冲击 , 在那留下了一个深深的清潭 。 涟漪层层 , 巍峨的高山映缩在这方寸之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