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地动仪为何被移出教科书?专家:房梁吊块肉都比这强( 二 )


一般来说 , 地震发生之后的72小时内是黄金救援时间 。
并且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 , 我国对于建筑的抗震等级有了严格的规定 , 一般的地震是不会摧毁我们的房屋的 , 所以不用太多余担心 。

能否复原出地动仪既然王振铎复原出的地动仪非常不符合张衡的本意 , 那么我们为何不复原出一个符合张衡描述的地动仪呢?
中科院的科学家表示 , 张衡的地动仪没有图纸 , 只有书籍中的描述 , 很遗憾 , 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复原出张衡的地动仪 。
在我国5000年的历史中 , 有无数的优良技艺失传 , 不只是张衡的地动仪 , 还有鲁班的飞鸢、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

越王勾践所用的那把青铜剑 , 历经2000多年的时间依旧锋利无比 , 我们使用现代的工艺技术无法复原 。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 , 重量仅为49克 , 现代人类用纺织技术复原之后发现 , 复原出来的衣服比文物重9克 。
为何我们复原不出来 , 就是因为这些工艺全部失传了!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记载 。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国古代一种比较特殊的传承方式 。

俗话说“教会徒弟 , 饿死师傅” , 所以古人更倾向于父业子承 , 也就是既是师徒 , 又是父子 , 这样就不怕出现同行竞争 , 因为儿子是会给父亲养老的 。
因此在古代 , 很多工艺是家族流传的 。
但是 , 古人一般都生很多孩子 , 有的时候继承技术的是多个儿子 。
对于父亲来说 , 大家都是他的儿子 , 教给谁都可以 。

但是对于兄弟们来说 , 这关系到之后的安家立命 , 因此 , 他们之间出现了竞争 。
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分家 , 儿子们带着自己那一套技术离开 , 好多人并没有学精 , 导致这个技艺一代不如一代 , 最后被其他技艺取代 。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 , 古代技艺传男不传女 , 如果一家人没有儿子 , 那么他们宁愿把这门手艺烂在自己手里 , 也不传给自己的女儿 , 也不愿意传给入赘的女婿 。
好一点的还会传给自己的同族男丁 , 有的甚至连本家亲戚都不传 。

总之就是 , 外人无法从他的手里学到一丝一毫 , 就更不要提他们将技艺记录下来了 。
在这样特殊的继承体系之下 , 我国古代的很多技艺出现了失传和断代 。
也许这就是古代的工匠们太看重血缘了 , 在他们眼里一项技艺的失传没有自己家族延续重要 。
因此 , 我国古代的技艺传承非常脆弱 , 这才导致很多超前的工艺出现了失传 , 哪怕现在科技发达了 , 也无法复原出来 。

新一代工匠如今 , 我国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已经抛弃了古代这种落后的传承方式 , 他们像学校里的老师一样 , 遵循传道受业解惑 , 接纳一切想来学习的学生 。
在这样的方式下 , 我国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从失传的边缘被抢救了回来 。
在古代 , 这种手艺人的地位很低 , 他们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工” 。
如今 , 不只是国家 , 整个国际上对于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赋予了尊重 , 他们同样是历史的传承者 。

我国古代建筑的卯榫结合 , 不用一根钉子 , 就能建造紫禁城、大明宫、未央宫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 比欧洲的那些城堡早了至少300年 。
然而卯榫结构因为无人继承 , 差点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 是无数工匠人薪火相传 , 才将它拯救回来 。
【张衡的地动仪为何被移出教科书?专家:房梁吊块肉都比这强】依托于网络的兴起 , 很多非遗传承人通过在网络上展示这些工艺 , 让更多海内外的人观看 , 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收面 。
这些工匠们通过网络传播 , 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项工艺 , 也让有心学习这项技术的人找到了门路 , 属于双赢的局面 。

或许 , 在未来的考古中 , 会发现张衡地动仪的蛛丝马迹 , 总有一天会复原出真正的、符合张衡记载的地动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