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其他国家的载人太空舱多少都能看见它的影子 。
再入舱有烧蚀隔热材料覆盖 ,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内部人员变成烤肉 。
而太空舱的前端覆盖部分有一个鼻锥 , 它可以保持舱体发射时有一个较低的阻力剖面 。
纵轴方向完全垂直于太空舱 。
【奇怪了,龙飞船能坐7人,而神舟十四号为什么只能坐3人?】另外太空舱还有姿态控制推进器 , 主要以模块设计为主 , 整个模块会在再入前就立即丢弃 。
不过苏联的载人航天计划这时处于实验阶段 , 因此当时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进入到太空舱中 。
后来东方号进行了修改 , 改进后的太空舱允许多名宇航员进入太空舱 。
这时载人舱部分可以容纳3名宇航员并坐 , 或者只搭载两名宇航员 , 宇航员之间会有一个充气闸允许他们进行出舱活动 。
舱体设计方面 , 圆柱形的内舱有一个更宽的矩形舱 。
如此一来 , 东方号的载人能力上去了 , 但是相应的也变得笨重了 。
并且要保证舱内环境相对舒适 , 装置的电气和环境系统需要风冷进行散热 , 如果完全进行减压就会导致过热 。
不过在完成这些设计之后 , 东方号进入再入阶段会丢弃掉250公斤重的气闸 。
这意味着宇航员们返航时必须穿戴宇航服防止下降时舱内减压带来的损害 。
而它的着陆则采用降落伞软着陆 , 降落线上会有一个小型固体燃料火箭 。
这样可以在舱体下降接近地面时为其提供更好的着陆效果 。
基本上此后的太空舱设计都以这样的设计为蓝本 , 美国的水星计划开始后 , 载人航天似乎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
不过美国的载人航天器得从60年代说起 , 双子座和阿波罗计划推动了载人航天舱的发展 。
太空商业之路双子座计划期间 , NASA为其设计了一种带适配器的太空载人舱 。
简单来讲 , 舱体不单单只有载人舱体部分 , 舱体头部的适配器可以进行更加个性化的装配 。
而后到了阿波罗计划中 , 阿波罗的登月舱可以说是一款划时代的作品 。
舱体仍旧采用锥形设计 , 并且有着更大推动力的模块 。
整个太空舱允许3名宇航员进入舱内进行工作 , 而且舱内所采用的设计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方案 。
后来由于NASA将太空计划推向更远的太空探索 , 因此阿波罗的太空舱在各方面都要更优于此前的太空舱 。
进入现代太空建设以前 , 太空舱内部的人员配置没有太多变化 。
首先考虑到太空任务并不需要太多宇航员参与 , 并且轮班制可以定期换送宇航员 。
对比后期的商业运载飞行 , 飞船载人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感 。
同时在结构设计上 , 即便是龙飞船也只是采用了NASA早期的载人方案 。
如果不是猎鹰9号在推动力十分强劲 , 龙飞船也不会允许这么多人进行升空 。
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几个地方还在于 , 龙飞船的飞行轨道并没有达到宇航员们的工作高度 。
商业载人飞船的运行轨道只在亚轨道空间 , 还没有真正的进入太空环境 。
从这方面来讲 , 龙飞船就已经输了 。
太空载人飞行从来就不是以人数多为主 , 更重要的是为了科学探索和太空建设 。
后期有了空间站之后 , 宇航员可以在上面进行生活 , 因此也就不必搭载太多人员 。
一方面减轻了运载压力 , 另一方面还降低了运载风险 。
如今新一代的太空舱以美国猎户座 , 中国的新一代载人飞船为主 。
尽管中国新一代的航天器还没有正式亮相 , 但是2020年5月的原型机试飞已经表明新一代航天器即将完成 。
新型太空舱有着更大的运载器 , 并且由两个模块组成 , 返回舱和生命维持舱 。
最多能够搭载6名宇航员 , 或者3名宇航员和500公斤的货物 。
由于商业运载需要考虑成本问题 , 因此一次性运载的货物越多越好 。
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 商业运载的发展方向与常规的载人运输有所不同 。
如果还要考虑后续的相关服务 , 例如宇航员的生命维持以及各种消耗品携带 。
那么就不是7个人进入太空那么简单了 。
不过从现如今的商业发展情况来看 , 未来商业运输火箭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
龙飞船倒是给不少太空企业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未来的规划 。
推荐阅读
- 杨利伟在太空听到“敲门”声,17年后谜底才揭开,多亏他当时机智
- 3种不怕核武器的生物,其中一种已经登上太空,成功留在月球上
- 干细胞一周资讯(07.09-07.16)
- 说好的无夏之年呢?汤加火山“预言家”们出来走两步!
- 魔方大小的卫星也能探索太空?
- 天外来客撞击地球,恐怖,也令人窒息
- 人类每天顶着数10吨大气压生活,为何还没有被压扁?其实已经扁了
- 3男3女科学家共处封闭舱1年,没有隐私,结果如何?
- 万有引力、狭义相对论,矛盾究竟在哪?爱因斯坦留给世界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