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的研究表明 , 冰层流失是较为主要的原因 。
当冰层消融时 , 更深层面的海水能够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 , 从而导致放大作用出现变暖的趋势 。
从这方面来讲 , 海水吸收热辐射的能力可比海冰强多了 。
由于反照率降低 , 海洋表面不能反射出更多的热辐射到太空 , 反而是吸收热量 。
因此北极的这种恶劣变化要比全球其他地方更加明显 , 当然 , 洋流变化活动同样也是一个变量因素 。
很明显 ,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能推测出 , 整个变化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恶性循环 。
【在北极漂泊389天后,数百科学家带回一个噩耗:北冰洋正在死去】冰面越来越少 , 暖化效果越来越明显 , 并且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阻止的办法 。
随着船只走得越来越远 , 探险活动需要科学家们寻找到一块足够大的薄冰来作为临时的基地 。
如果有合适的条件 , 这些浮冰会聚集在一起 , 并且成为更加厚实的冰块 。
如同胶水一样 , 不断累积的浮冰变得越来越大 。
不过 , 并不是浮冰够大就可以将其作为基地来使用 。
海冰周围的温度 , 以及海域的盐度都需要进行测量 。
另外比较重要的是 , 这次考察任务众多 , 整个团队最好是能够在浮冰上面建立起一个小型“冰城” 。
其实这种冰层创作在以前也不是没有 。
20世纪30年代末期 , 苏联的科学家最早在北极地区建立了类似这样的生存带 。
并且在后来的80年里 , 俄罗斯的科学家陆续在这里组建了39个漂流研究站 。
不过很可惜的是 , 北极如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
整个地区变得越来越暖和 , 这部分考察区在2013年时便停止了运营 。
为了寻找一块合适的浮冰 , 科学家们还用上了卫星数据分析 。
然而大部分观测结果让科学家们感到失望 , 不少浮冰地带根本不能当作基地使用 , 主要厚度只有50~70厘米 。
要想达到一个理想的浮冰厚度 , 最起码得是1.2米 。
未来是否可以被改变?
寻找浮冰的活动耽搁了科学家们不少时间 , 并且北极地区的融池现象还使得分辨融池和冰面变得十分困难 。
从1980年开始 , 北冰洋地区海冰的厚度就在不断减少 , 如今已经只有原来的一半 。
连续多年的浮冰厚度下降 , 意味着北极地区变暖已经十分恶劣 。
为了赶在春季来临之前 , 科学家们必须努力地收集这些数据 , 并且尽快找到合适的浮冰 。
此外 , 浮冰的采样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分析冰层中的微生物变化 , 以及气候影响的作用 。
马赛克项目最终在2020年10月结束 , 比原本计划时间要晚上一个半月左右 。
大量的科学数据可能需要在未来数年后才能得到一个有效的解释 。
但就科学家们在过去经历的这些问题来看 , 北冰洋正在死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即使采取了积极的行动 , 相关地区在夏季时 , 冰层仍然会消失 , 而且这种趋势在短期内也不可能逆转 。
对于居住在阿拉斯加的原住民来讲 , 海冰消失意味着更好的捕捞条件 。
然而这并不是放弃减缓全球变暖的理由 , 这也正是这群科学家们想要做到的事情 。
对于那些生活在北极的生物来讲 , 越来越多的冰层变薄 , 已经使得北极熊的生存处境极其危险 。
另外在冷暖洋流作用中 , 北极的波弗特涡流会把融化后的淡水循环至北大西洋 。
从洋流作用来看 , 淡水的大量涌入 , 会减弱大西洋环流的力度 。
由此使得西欧和北美地区出现大范围的气候变化 。
最终 , 北冰洋的消失会影响至整个气候系统 。
我们无法忽视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 而今我们也难以改变破坏带来的生态威胁 。
但机会仍然握在手中 , 改变从来不晚 。
推荐阅读
- 地球生命发展史上,为什么是先出现恐龙才出现的人类?
- 高纯度蛋白质,G-Biosciences 多种类重组蛋白研究
- 斑马中国强势入驻MOSSAI元宇宙,双方达成战略合作
- 中国天才少年曹原,又取得重大突破,获诺奖只差一步!
- 精液中的物质可以抗衰老,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 对抗HIV,免疫系统只需两步验证
- 分馏和浓缩试剂盒素丨G-Biosciences 白蛋白OUT?方案
- 自然界太残忍!鲸鱼不会自然死亡,竟然是被活活淹死的?
- 蛋白质组学研究丨G-Biosciences SG-精氨酸-C?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