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球首屈一指的尖端技术( 三 )


该型发电机已经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 首套产品经过多年运行 , 稳定可靠 , 未发生任何故障 , 为发挥我军新型潜艇的战技性能作出了突出贡献 。
二战以来 , 各国海军一直致力于高性能潜艇的研制 。 由于舰艇体积、重量有着严格限制 , 让小体积动力设备提供高品质、大容量的交直流电力 , 是各国海军致力追求的目标 。
值得一提的是 , 马伟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电力集成”的技术思想 , 即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和直流两种电 。 在国内外电机界看来 ,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 经过16年刻苦攻关 , 他带领的团队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 。 该产品2002年通过鉴定 , 正式生产装备部队 。 从此 , 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 。 此后他们向第三代集成化发电系统的研制发起全面冲击 , 多项关键技术被突破 , 3兆瓦级高速感应电机系统很快研制成功 。 这一创新成果先于美国研制成功 , 确立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
七、最高精度的G值:中国罗俊院士团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开始采用扭秤技术精确测量万有引力常数G , 历经十多年的努力于1999年得到了第一个G值 , 被随后历届的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录用 。 该团队历时十年 , 于2009年发表了新的结果 , 相对精度达到26ppm 。 该结果是当时采用扭秤周期法得到的最高精度的G值 , 也被随后的历届CODATA所收录命名为HUST-09 。 又经过一个十年的沉淀 , 罗俊团队再次一鸣惊人 , 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测G , 给出了国际上最高精度的G值 , 相对不确定度优于12ppm , 实现了对国际顶尖水平的赶超 。 罗俊团队所在的引力中心在短短30多年里 , 从无到有 , 从有到强 , 逐步走向世界前沿 , 被国际同行称为“世界的引力中心” 。
八、超统一场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在物理学大统一理论上实现重要突破 。 吴岳良曾经在揭秘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的研究中取得突破 , 创建了超统一场论(hyperunified field theory) 。 该理论受相对论性狄拉克旋量理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杨-米尔斯规范理论和大统一理论的启发 , 并基于吴岳良前期发展的引力量子场论的研究成果 , 为揭示爱因斯坦统一场论理念中的不解之谜 , 探索终极统一理论打开了一扇新窗口 。 吴岳良院士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欧洲物理杂志C》上 。 《欧洲物理杂志》(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C刊专门刊发粒子和场论领域文章 , 影响因子5.331 。 这意味着 , 除去《科学》、《自然》这样的综合期刊和《现代物理评论》《物理报道》这种只向知名科学家约稿的期刊 , 《欧洲物理杂志》在物理学专业内算得上是顶级水平 。
吴岳良是中国引力波探测计划“太极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 根据“太极计划” , 中国将于2033年发射引力波探测卫星组 , 成为世界最具雄心的理论物理学研究项目之一 。

九、干细胞研究:中国干细胞研究已跃居世界领先前列 , 尤其在个别方向处于全球“领跑”地位 , 特别是在细胞重编程、多能性建立及其调控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 , 在特色动物资源平台、疾病动物模型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 。 中国在该领域论文发表数量及专利申请量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二 , 且拥有了一批自主研发的技术 , 例如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获得的多能诱导干细胞 , 人类胚胎早期发育的详尽图谱绘制等 。
十、基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技术研究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卡尔·朱恩曾经说 , 在基因技术的医疗技术以及应用方面 , 中国可能超过美国 , 美国可能失去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领先位置 。 从修改植物基因 , 到改变蝴蝶翅膀的图案 , 再到修改人类细胞……以CRISPR为代表的基因技术风靡生命科学领域 。 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 , 许多重大疾病由基因突变导致 , 通过基因在基因水平上实现错误DNA序列的纠正 , 有望彻底治愈遗传疾病 。 在农业和工业方面 , 有望通过基因技术更精确地实现农作物和家禽家畜的经济性状改良 。 此外 , 在面对大规模突发生物入侵威胁时 , 基因也将成为潜在的抵抗方法 。
十一、工业生物技术领域技术专利:中国在2017年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技术专利申请、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均超越美国等发达国家 , 居世界首位 , 在该领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大国 。 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 , 中国的干细胞、精准医疗、基因等正在培养领跑世界的技术与产业 。 早在2018年 , 中国科学院宣布 , 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猴)的体细胞克隆 。 生物学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Cell)称 , 该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 , 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