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算在其中,自然界的生殖隔离到底有多可怕?( 二 )


信息素中的化合物可以帮助昆虫识别相同物种或者不同性别的个体 , 由于信息素中带有挥发性信息素 , 所以这些蒸发分子可以作为广泛的化学信号 。

动物也有信息素 , 但在昆虫中更常见
即便生物经过这一部分考验 , 生殖隔离仍然没有消失 , 在生物之间的合子后分离阶段 , 生殖隔离机制可以阻止种群之间的杂交 。
这是生殖隔离最强大 , 也是最可怕的地方 。
绝大多数生物都会经历受精卵这一过程 , 受精卵或者胚珠的发育决定了生物种群是否可以延续 。
由于生殖隔离的存在 , 当卵子或者胚珠受精 , 但受精卵并没有发育时 , 植物和动物中会经常发现一种类型的不相容性 。

例如青蛙属之间的杂交 , 受精卵便可能没有分割 , 或者囊胚发生正常分割 , 但是原肠胚发育失败 。
最终在整个初始阶段 , 表面上看是正常的 , 但实际上胚胎发育在最后阶段便会出现错误 。
如果是哺乳类动物或者其他脊椎动物 , 杂交不育会较为普遍 。
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骡子便是属于这种情况 , 如果不是人为的干预 , 野外中的马和驴根本不会抬头看对方一眼 。

自然界中不会产生骡子这样的生物
所以对于有性繁殖的动物来讲 , 遗传学中的交配机制 , 以及受精机制都从各方面体现出生殖隔离的强大 。
哪怕有漏网之鱼 , 最后也能在“新物种”身上加装一个补丁 , 然后问题就解决了 。
因此 , 生殖隔离从两个基本层面的运作彻底解决了物种杂交 , 即防止形成可行的受精卵 , 合子后机制阻止杂交种传递自身基因 。
对于人类来讲 , 前面也提到了生殖隔离 , 这种隔离发生的时间更早 , 并且最终只保留了智人人种 。
科学家也在其中寻找了多年 , 才解决了相关问题 。

早期智人的模型
生殖隔离在人类身上的体现在人类进化研究这一块 , 科学家通过人类基因组以及DNA分析 , 最终发现古代人类谱系的分离时间要比以前想的更早一些 。
科学家认为 , 欧亚大陆以前存在过“超古代人类” , 并与70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的祖先杂交 。
这一事件被推测出大致发生在200万年前 , 这一时期其他人类开始分离 , 超古代的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祖先种群比以往任何时候已知的其他人类种群的杂交更久远 。

科学家推测古代人类存在杂交
而在后来的发展中 , 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成为了当时地球上种群最庞大的人种 。
无论是更早以前 , 还是智人时期的人类 , 人种结构非常多样 。
关于尼安德特人的陨落 , 科学家认为除了有智人在智力方面以及劳动能力更占优势的情况下 , 生殖隔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

想象中的尼安德特人和智人
从头骨来看 , 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头骨结构差异十分大 , 尼安德特人的头骨更长、更低 , 并且有着更宽的骨盆 。
而智人的头骨在与今天现代智人的头骨对比中没有明显的区别 。
从局部的差异性来看 , 耳骨的形状差异是最明显的 , 这使得智人直接与黑猩猩和大猩猩区别开来 。
另外在10万年前的化石证据中 , 科学家仍然可以识别出头盖骨、耳骨和骨盆之间的明显差异 。

两者在头骨上表现出的差异
种种迹象表明 , 人类的独立进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更远的时期 。 无论是智人还是尼安德特人 , 种群发展的关键仍然是繁殖 。
而智人与尼安德特人无法很好地结合彼此的基因 , 因此智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的性选择和差异化也越来越明显 。
如今不少科学家都认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 因此两者在生殖模式上存在生殖隔离 。
尽管有证明表明55000年前 , 有过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杂交 , 现存的部分非洲部落人群中含有一定的尼安德特人的DNA 。

最终存活的 , 只有智人
但最终骨骼的结构和人种的发育状态来看 , 智人存活下来 , 尼安德特人消失 , 生殖隔离或许在里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
很难说这套生物筛选机制是好是坏 , 对于现在保留下来的物种来讲 , 它仍然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工程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