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七孔桥上 , 是行走在缥缈仙境的体验 。 /图虫
无怪乎这里被称为“超级盆景” , 就连水的颜色也有不止一种:往峡谷的深处寻觅 , 光影变换了颜色 , 滑动皮筏艇驶过“水在石上淌 , 树在水中长”的水上森林 , 同一片湖水又呈现出了清透的薄荷绿 。
当来到树冠交错、树龄可长达150年的鸳鸯湖水上迷宫 , 古树遮天蔽日 , 没有了光影加持的湖水显露出略带惊悚的灰绿;直到穿过开阔的卧龙潭 , 湖面又瞬间恢复成了具有自然生机的油绿色 。
△荔波樟江鸳鸯湖风光 。 /视觉中国
除了承包绿色全色谱的颜色变换 , 荔波的水姿态也丰富异常:可以是波澜不兴的平湖 , 可以是如珠似线的瀑布 , 湖瀑交错 , 暗流激涌 。 只要来一趟荔波 , 我们就解锁了有关水的所有想象 。
02
谜一样的黔南小县
洞、林、湖、瀑齐备的贵州荔波 , 在2007年连同广西桂林、云南石林、重庆武隆等其他六处喀斯特风景区 , 组团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 由此成为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
除了这项闻名世界的官方成绩 , 这座黔南小城还有响当当的民间殊荣 , 那就是“亚洲唯一一处自然和人文与西藏齐平的旅行地” 。
自然不用多说 , 人文则来自世居于此的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瑶族 。 因为地处偏远 , 又是山环水绕的隐居之地 , 因此外界文明并没能过多浸染荔波当地的民俗文化 , 时至今日 , 这里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和生活习惯 。
△猴鼓舞 , 瑶族特色舞蹈 。
就连“荔波”这个名字 , 也来自布依族的音译 。 “荔”为美丽 , “波”为山谷 , “美丽的山谷”也成了当地布依族人选择住址的第一准则 。
他们在樟江风光最为秀丽的水春河 , “依树积木 , 以枝构棚 , 架木为巢” , 沿着依山傍水的河谷地带建起了干栏式、聚族而居的村寨 。 村寨中央是用来晾晒稻谷的广阔晒坝 , 村寨周围则环绕着祭祀树神的风水树和茂密的竹林 。
△小七孔景区村寨 。 /图虫
勤劳的布依族人会熟练使用蜡染、纳锦、叠染等工艺为自己制作衣物 , 也习惯于每年用新下的稻米和玉米酿制“便当酒” 。
比起都市里的打工人 , 他们似乎更懂生活的节奏 , “三月三”祭灶神后 , 春耕大幕开启;“四月八”给忙碌的耕牛放假一天;到“六月六”农闲时节 , 他们就忘情地投身于烧烤聚餐、载歌载舞的娱乐欢庆之中 。
△布依族会用独特的工艺制作衣物 。
可以说生活在荔波的少数民族 , 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 水族人就连过年节 , 也从不固定时间 , 而是按照水族历法来推算出吉日 , 在水历9月、10月即阴历5月、6月内 , 分四批过节 。 因为过节的日子都选在卯日 , 所以水族的年节又称为“卯节” 。
这天除了能吃到丰盛的年饭 , 水族人还会敲锣打鼓登山对歌 。 就连平日里互相回避的青年男女 , 也会在这一天破例以歌传情 , 拥有相对宽容的社交空间 。 因此“卯节”又有“东方情人节”之称 。
△青年男女通过对歌来选伴侣 。
和水族传统的包办婚姻不同 , 荔波瑶族的婚俗就活泼得多了 。 从比拼歌舞的“打奔抢婚” , 到寮房对歌的“凿壁谈婚” , 实力证明了没点才华找不到对象的有趣现实 。
虽然是外迁于此 , 但经过世代的演变 , 荔波出现了一支独特的瑶族分支 , 那就是被称为“东方印第安人”的白裤瑶 。 而懂蒙瑶山古寨 , 因为保存完好的自然村寨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 也成了“原始社会遗存至今的活化石” 。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近九成的荔波 , 民族风情浓度之高 , 形式之活跃 , 不夸张地说 , 绝对是黔南地区“天花板级别”的体验地 。
03
来荔波 , 食得野、活得真
如果对贵州的“黑暗料理”有所了解 , 就知道荔波的野性 , 不仅体现在原始密林和民俗风情里 , 更体现在日常的饮食中 。
生吃过蚯蚓和牛眼珠的贝爷 , 也曾在荔波被折耳根吓出痛苦面具 , 可他如果有幸吃过蜂蛹 , 便能对荔波的饮食习惯彻底改观 。 除了生吃蜂蛹这项保留活动 , 竹林里活蹦乱跳的大竹鼠 , 即便在荔波这种“天然空调房”里不至于中暑 , 也难逃被加工成美味的命运 。
来荔波“打野”的美食综艺《野生厨房》 , 就开发了一道让干饭人三碗起步的美味:现杀的竹鼠切丁 , 加上黄豆和野葱焖炒 , 一口下肚之后 , 谁还会记得“竹鼠那么可爱 , 怎么可以吃鼠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