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岛|去完这个岛,我对马尔代夫没执念了( 二 )


普通的建筑材料难以抵抗严重的海浪侵蚀 , 拥有劳动人民智慧的海岛祖先想出了办法:就地取材 , 用岛上随处可见的花岗岩盖房子 , 是为石头厝 , “厝”即闽语中对房屋的称呼 。 石头厝不仅坚固 , 还冬暖夏凉 , 这个习惯被一直流传至今 , 成为闽东地区沿海民居的特色 。
北港村错落有致的石头厝堪称一道风景 , 这里也是《爸爸去哪儿》第五季的取景地之一 。
△海边浪漫的“石头城堡” 。
沿着海岸线盖起的一座座石头厝仿佛童话里的小城堡 , 房子周围是层层错落的彩色梯田 , 背靠着山 , 面迎着不远处蔚蓝的海 , 仿佛一幅恬静祥和的渔村画卷 。 当呼啸的海风吹过压住屋顶瓦片的石头时 , 会发出碰撞的声音 , 当地人说 , 这是“石头会唱歌” 。
“最美环岛路”则坐落在北港村到长江澳这一段 , 迎着海风沿着蜿蜒的海岸线骑行 , 目之所及尽是碧海、沙滩、群山、风车、渔村的美好 , 心情瞬间被治愈 。
△“最美环岛路” 。
02
福地福人居
作为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 , 福建的“福文化”更为深厚、典型 。 平潭作为其下属县城自然也少不了福文化的浸染 , 就连整个小岛都要与福气沾沾边 。 从上空看 , 整个岛仿佛一只巨大的麒麟跃然于东海之上 , 因此平潭岛也有“麒麟岛”之称 。
不止如此 , 平潭岛许多村庄 , 景点都是以“福”命名:五福庙、幸福洋、大福村、福胜井、大福湾……若坐上平潭的海上观光游船 , 你还可以体验到尝福味、畅福饮、智福游、看福戏、观福海、拍福照等项目 , 深刻体验福文化 。 平潭人可谓把“福”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俯瞰平潭岛 。
由于临海 , 平潭的历史文化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由此衍生出的海丝文化、海防文化至今浸润滋养着平潭 。
平潭水域丰富的文化遗存有力地证明了平潭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
早在宋代便已成为我国海防哨所的平潭 , 海防文化也不容忽视 。 在平潭这座中国首家以“古代海防水师文化”为主题的中国海坛海防博物馆里 , 百年沧桑的海防藏品无不诉说着平潭人卫国戍边的英勇 。
都说古城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 海坛古城作为中国首座海岛古城 , 虽是人为建造 , 却依然是浓缩了平潭多样文化的主阵地 。 走进古城 , 仿佛从大海沙滩上瞬间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 。 周边的各式建筑融合了明清时期官式建筑风格和闽台当地的建筑风格 , 还体现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特色 。
△海坛古城 , 中国首座海岛古城 。
“不是每座古城都有一片海”是海坛古城的宣传口号 。 大海与古城的奇妙组合 , 给这两个本就浪漫的元素增添了别样的风情 。
在海坛古城 , 除了各式建筑 , 丰富的民俗文化也会让你看得眼花缭乱 。 词明戏、藤牌操、竹竿舞、贝雕、平潭沙画、岚台传统灯笼、“米糊茶”等 , 热闹的民风民俗让你对这座小岛的印象绝不会只停留在大海沙滩上 。
当看到有一群人身穿亮黄色衣服 , 手拿虎头藤牌和各类兵器 , 似舞又似操地做出各种动作时 , 不用质疑 , 这就是藤牌操表演了 。
△藤牌操是平潭的非遗名片 。
相传藤牌操最早是由名将戚继光赴海坛岛剿逐倭寇时 , 向乡勇传授的“鸳鸯阵”步法演变而来 , 后来逐渐变成了当地节庆的表演形式和强身健体的方式 。 藤牌操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素有“中国第一军事操”之称 。
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虽是一海之隔 , 但却血脉相连 ,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 平潭岛与中国台湾的信仰就极为相似 , 两地都会拜的城隍庙 , 平潭也有 , 但平潭这座城隍庙不同寻常 , 是罕见的“一庙两城隍” , 这就是五福庙 。
在五福庙走一走 , 沧桑和厚重的历史尽在眼中 。 极具海岛特色的庙宇、两位城隍爷共居一堂的“奇景” , 是五福庙的看点 , 也是这座庙香火不断、声名斐然的原因 。
△“一庙两城隍”令五福庙声名远扬 。
03
最有福气的美食
在给食物取名上 , 平潭人也会图个好彩头 。 平潭的美食可称得上是最有福气的美食了 , “时来运转”“天长地久”“一团和气”“君子之交”……不知道的还以为来到了《还珠格格》 , 和紫薇坐在草地上一起取菜名呢 。
“时来运转” , 又叫“咸米时” , 是平潭本地逢年过节必吃的美食 , 不光名字好听 , 人家也是真的有“内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