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携重病老人来到中南海,指名找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是我父亲( 六 )



邓子恢和子女们
三农专家邓子恢邓子恢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 , 是我党著名的三农专家 。 他在建国后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和分管农业的副总理 。 他和毛主席的交往也是从土地革命开始的 。
1929年 , 毛主席在闽西期间患了疟疾 , 邓子恢四处求医问药 , 还炖了牛肉汤、鸡汤给他补身子 , 当时物资稀缺 , 做到这一切是费了很大功夫的 。 在此期间 , 两人交流了许多观点 , 尤其在土地革命问题上 , 两人思想上完全一致 。
具体在农民土地分配方案方面 , 邓子恢提出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方针 , 得到了毛主席的充分肯定和认同 。 闽西的土地革命推行得很顺利 。 共产党在这里获得了闽西农民的大力支持 。
邓子恢对农民怀有深厚感情 , 解放后的一天 , 他带着家人去参观《收租院》泥塑展 , 在一个插着草标的小女孩塑像旁久久伫立 , 热泪盈眶 。 他对孩子们说:“中国农民是最老实的 , 我们要保护他们的利益 。 ”

毛泽东与邓子恢(中)
为了更好地联系群众 , 邓子恢从中南海搬了出来 , 住进了位于西郊万寿路的中央农村工作部机关大院 。 因此 , 邓子恢了解基层农民的的想法 , 他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 , 来制定农村政策和向中央提出建议 。
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业生产 。 邓子恢主管农村工作期间 , 曾六次回到家乡闽西农村进行调查研究 。 看望那里的乡亲和烈属 。
1953年 , 邓子恢第一次回乡 , 他探望了革命烈士的亲属 。 邓子恢看到农民积极参与互助组 , 大搞农业合作化 , 心里非常高兴 。 他向大家宣传了党的农村政策 , 鼓励大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
1956年11月 , 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第二次回乡 。 这次主要是参加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举行落成典礼 , 缅怀牺牲的战友 , 同时深入闽西农村基层调查研究 。

闽西革命烈士纪念园
他应邀在龙溪作报告时 , 风趣地向当地干部介绍自己:“我就是那个被领导批评 , 思想保守的小脚女人邓子恢 。 ”他在报告中介绍了全国的经济形势 , 告诫大家要从实际出发 , 不负父老乡亲所托 , 搞好农村工作 。
一年以后 ,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 , 邓子恢第三次回乡 。 除了座谈以外 , 还帮当地解决实际问题 , 接待来访群众七百余人 。 还和当地驻军协调了某县水库的使用权 。
1961年初 , 邓子恢四下龙岩 , 带领农村工作组去了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农村考察 , 向中央写了八次报告 , 反映农业合作社经营不善 , 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 三年自然灾害 , 导致农业持续减产 。
邓子恢的心情十分沉重 , 他提出应允许农民保留一些自留地 , 搞一些家庭副业 。 在年底的广州会议上 , 肯定了邓子恢重视调查研究的作风 , 称赞他是“农村工作专家” 。

邓子恢
但农村的实际情况还是让邓子恢心里不安 , 他在一年内又两次回到龙岩 。 他目睹当地群众的困难 , 心里很难过 。 他买了20多斤黄豆和白糖 , 分给那些贫困户 , 支起大锅煮了些面条 , 请大家吃饭 。
回京后 , 他向中央提出全部停办食堂、允许社员开荒、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核算等建议 。
邓子恢一直在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 。 他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 掌握大量事实和数据 。 邓子恢经深思熟虑后 , 提出了“包产到户”的主张 。 尽管当时没有被采纳 ,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邓子恢思路的正确性 。
1972年12月10日 , 邓子恢因病在北京逝世 , 享年76岁 。
邓子恢年轻时投身革命 , 他的革命经历曲折辉煌 , 南征北战 , 戎马一生 。 他的家庭生活也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 。 三位妻子都对他的革命工作给予了巨大的支持 。

邓子恢
革命成功后 , 相对于那些将帅的荣光 , 邓子恢略显低调 , 只是兢兢业业地为党的事业奋斗 。 他虽身居高位 , 但一直没有忘本 , 以赤诚之心 , 敢于为四亿农民请命 。
他对农村问题的看法 , 以及“包产到户”的探索 , 对我国以后的三农政策影响深远 。 其谋略、胆识和风骨值得后人敬仰 。
参考文献:[1
郭桢 ,《邓子恢》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 2008年11月04日.
[2
邓子恢 ,《邓子恢自述》 , 人民出版社 ,2007年11月.
【女子携重病老人来到中南海,指名找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是我父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