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在历史的记载当中 , 龙是一种确实存在的动物 。
时代越久远的人越相信龙的存在 , 时代越久远的记载龙的形象越朴素;相反 , 时代越近的人越不相信龙的存在 , 越喜欢去崇拜、神化龙的形象 。
商周的甲骨文记载中 , 我们发现了很多关于龙的记载 。 不仅是有见到龙、祭祀龙的记载 , 更重要的是 , 还有猎获龙的记载 , 这一点用云就没有办法解释 。
到了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中 , 不但有获龙 , 还有上古时期人类养龙、驯龙、乘龙甚至吃龙肉的记载 。
《左传》中史墨说:在古代不但能活捉到龙 , 而且历朝历代都设有养龙、杀龙和驯龙的官职 , 所谓的豢龙氏、御龙氏 , 而且这些官职都是以氏族世袭 , 直到春秋时期还能找到他们的后裔 。
王符的《潜夫论》认为 , 夏朝时被桀杀掉的关龙逢 , 实际上应该叫豢龙逢 , 他正是豢龙氏董父的后裔 。
《淮南子》:“女娲氏杀黑龙以济冀州” , 高诱注曰:“黑龙 , 水精也” 。 《左传》中还有一条记载:“郑大水 , 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 。
种种记载都显示 , 在远古时期 , 龙是一种真实存在过的生物 , 不可能整个民族都活在“获龙”的幻想之中 。
考甲骨文之中的“龙”字 , 有嘴、有角、有腿、有獠牙和长长的尾巴 , 显然是一个象形字 。
值得注意的是 , 很多“龙”字的写法中 , 在头部上面有一个类似于王冠的符号 , 这个符号后来慢慢地演化成了繁体“龍”字左边上半部分的“立”字 。
经过专家考证 , 这实际上应该是现在的“辛”字 , 其甲骨文原型应该是用石斧砍木头的会意字 。 罗振玉曾经说过:“龙字从辛 , 此于古必有说” 。 (见《殷墟书契考释》)
这个甲骨文符号 , 在很多表示猛兽的象形字上经常见到 , 比如和龙相提并论的老虎 , 在甲骨文的“虎\"字写法当中 , 有一些也同样带着这个”辛“字符号 。 如果龙从一开始就是瑞兽 , 为什么从“辛”呢?
通过甲骨文字形的分析 , 我们大概可以对龙这种动物得出如下几点判断:
- 有巨大的口和獠牙;
- 体长 , 有腿 , 应该是爬行动物;
- 有长长的尾巴;
- 有的头上会有角;
- 身体上背部有花纹、鳞甲或者鬃鬣;
- 是一种让人类害怕的凶猛动物 。
那么 , 在中国的土地上存不存在一种动物 , 符合我们上面所描述的龙的形象呢?
有 。
叁1963年 , 在广东发现过一块鳄鱼上颌骨化石 , 经过专家辨认 , 这是一块来自西汉时期的马来鳄化石 。
马来鳄 , 是西方动物学家的命名 , 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巨型鳄鱼主要生活在亚洲的印度支那和马来半岛上 , 所以将其命名为马来鳄 。 后来我们的专家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很多地区都发现了马来鳄的化石 , 证明我国很早之前就有马来鳄生活 , 所以又称之为湾鳄 。
《地学杂志·杂俎》上 , 曾记载了当年在福建闽江口发现湾鳄时的情形:
湾鳄体型巨大 , 成年湾鳄能达到1000千克 , 有长长的尾巴 , 最长的湾鳄能达到10多米 。 头像传说中的龙形 , 嘴巴很长 , 有百余颗巨齿 , 咬合力非常强 。 经常出没与江水河畔 , 能腾空调离水面 , 袭击过往的路人 。
“闽江口川石 , 地居海畔 , 为航船往来必经之地 。 现闻有鳄鱼为患 , 其体重数百斤 , 头类龙形 , 嘴长且大 , 巨齿百余 , 排列如锯 , 能跃身离水 , 搏人以噬 。 近岸有取石蛎为业者 , 恒遭其祸 , 致去年中 , 川石水产中石蛎一物甚为缺乏 , 盖无人敢业此矣 。 ”
除此之外 , 《辞海》中“湾鳄”条中记载:“(湾鳄)从吻部到眼前有两道角状隆起物” , 跟甲骨文“龙”字形态中头部的角是相符的 。
湾鳄背部和尾部布满花纹鳞甲 , 其背部的中间还有一层厚厚的鬣鬃 , 这一点跟甲骨文中“龙”字的形态也是相符的 。
综合上面来看 , 湾鳄的主要特征跟甲骨文中“龙”字的象形特征十分吻合 , 它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龙”的初相 。
鳄鱼在古代又被称为忽律、忽雷 , 是因为它的咽喉与口腔间有鳄帆对着舌后端的横裂褶 , 当呼出的空气触动鳄帆时 , 会发出轰隆的吼声 , 听起来就像是远方传来的闷雷生一样 , 这也增加了鳄鱼的震慑力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河马不怕鳄鱼,鳄鱼也不攻击河马?
- 盘点10种能够轻松秒杀鳄鱼的动物:老虎仅排第8,第1无悬念
- 下颚骨被咬断,一半下巴掉在地上,一只重伤的鳄鱼正在艰苦自救
- 46张难以置信的真实照片,有些曾经属于绝密的?
- 母老虎猎杀成年巨鳄的真实场景,摄影师都看瘫软了,凶残至极
- 熊猫一天排便40次?与动物有关的9个鲜为人知的奇妙知识
- 十辈子才能见一次,四只每1000年出生一次的珍稀动物
- 下颚骨被咬断,一半下巴掉在地上,一只重伤的鳄鱼正在奋力自救
- 实拍鳄鱼捕杀小象,趁小象喝水咬住它鼻子,死亡翻滚眼看要拖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