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号探测器:人类送往太阳系外的两只风筝( 二 )


当越过日球层顶时 , 可以观察到介质参数的变化 , 包括磁场 。 日球层充满了太阳风等离子体和它自己的磁场 , 而在日球层外有星际等离子体、星际质子与电子和星际磁场 。
在离恒星这么远的地方 , 太阳磁场的力线是什么样子的?
打一个比方 , 人们可以想象太阳是一个偶极子 。 然后 , 太阳在其轴上旋转 , 这就是为什么从它发出的磁场线扭曲成螺旋的原因 。 还有必要考虑到磁场被“冻结”到等离子体中 , 也就是说 , 在这种情况下 , 它与太阳风有关 。 因此 , 磁场随着带电粒子流从恒星飞离而传播 。


在第一个边界 , 日球层冲击层表现出磁场的变化 , 但只是它略微增加 , 场线转移 , 它们的方向改变 。 然而 , 这些变化在理论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描述 ,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 , 旅行者号的数据并没有给人带来惊喜 。
但在日光层的边缘会发生什么?在第二个边界附近 , 磁场线变得非常频繁 , 磁场呈现出相当复杂的结构 。 当时人们认为 , 外部的磁场不应以任何方式与内部的磁场相连 , 因此他们预计在穿过日球层顶时磁场方向会发生急剧变化 。

日球层顶外的第一个现场数据来自旅行者1号 , 当时它在2012年穿越了日球层顶 。 事实证明 , 场内和场外的方向是差不多的 。 这是出乎意料的 , 甚至让人怀疑所宣称的穿越日光层的真实性 。 航天器还注意到场面的快速增长 , 约为1.5倍 。 现在旅行者2号已经证实了这些结果:在测量误差范围内 , 穿过日球层顶时磁场的方向不会改变 。

相对于之前从旅行者1号那里知道的数据 , 旅行者2号获得了哪些新数据?最重要的是 , 旅行者2号有直接测量等离子体参数的仪器 , 它的密度和速度 , 从中也可以估计出温度 。 旅行者1号没有这个仪器 , 它从1980年起就已经坏了 。 因此 , 当旅行者1号越过日光层时 , 对这些数量的所有测量都是间接的 , 该设备只测量了磁场和粒子通量 。 在旅行者2号上 , 这些仪器都在工作 , 所以有明显更多的数据 。 我们现在确切地知道了太阳风在接近日光顶时的表现 , 这些数据对正在建立适当模型的理论家来说是很有用的 。
大家或许认为 , 在太阳系中 , 距离太阳愈远 , 温度越低 , 比如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大约在-238到-218℃之间 。 可是在太阳风泡的边界可能会出现例外 。 运行中的仪器使旅行者2号能够估计出日光层外等离子体的温度 , 结果是3-5万开尔文高温 。 这一信息是新的和有趣的 , 因为现有的数字模型给出了不同的温度 , 现在有可能使用测量数据来验证模型 。

5万开尔文接近于5万摄氏度
根据旅行者2号的数据 , 刚过日球层顶的受干扰星际等离子体中的质子浓度为每立方厘米0.039个粒子 , 而旅行者1号测得的是0.055个 。 这与理论上的估计基本一致 。 相对于外日光层每立方厘米0.002个颗粒的典型值 , 密度增加了约20倍 。

在已发表的文章中 , 没有关于直接测量日球层顶后面的等离子体速度和密度的数据 , 这与技术问题和探针方向不成功有关 。 也许在未来 , 科学家们将能够进行这些测量 。

由于这些航天器的存在 , 我们知道了到日球层顶的距离:旅行者1号为121.6天文单位 , 旅行者2号为119.7天文单位 。 这个差异是由于探测器方向的不同 , 可以用来估计日球层形状的不对称性 。

这些卫星测量了日球层外的磁场 , 旅行者1号显示0.49纳特斯拉 , 旅行者2号显示0.68纳特斯拉 。 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新事实 , 理论家将试图根据数值模拟来解释 。 这种差异是由于紧跟在日光顶后面的星际介质受到扰动 , 仍然感受到太阳风的影响 , 所以日光顶的不同部分的场值可能有所不同 。

根据旅行者2号的银河宇宙射线(顶部)和太阳风(底部)的粒子浓度图表 。 2018年11月发生了明显的戏剧性变化
另外 , 当旅行者1号越过日球层时 , 它发现一些高能量的星际粒子 , 连同外部磁场一起 , 正在向日光层内部轻微渗透 。 事实证明 , 日球层边界不是很薄 , 有一些结构具有明显的厚度 。
旅行者2号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它的情况下 , 日球层足够薄 , 它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越过了日球层 , 在日球层之外 , 它探测到了太阳源性粒子的通量 , 这是由它们的能量决定的 , 这些能量低于预期 。
也就是说 , 在旅行者1号旁边 , 星际粒子在日球层顶内移动 , 而旅行者2号则在外面探测到太阳粒子 。 这些都是来自直接测量的数据 。 它们是通过模型计算来解释的 , 但在这些作品中 , 情况并非如此 , 他们专门致力于测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