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旅游|郭进拴|涤浴温泉话今昔( 四 )


昔日王候沐浴池 , 今朝人民浴温汤 。 历代君王后妃频繁到此只是为了享乐散心 , 并无一个认真开发建设温泉 , 让布衣百姓享用 。 所以直到解放 , 这里除有三个“破池”和一些传说之外 , 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 。 解放后 , 国家多次拨款 , 在此兴建了省工人疗养院 。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地方政府也先后在这里扩建和修起了市、镇、村级水疗院、所、站 。 现在的温泉镇 , 成了广大人民群众休憩疗养的地方 , 人民真正成了温泉的主人!





看啊!宾馆、商店、机关……崭新的建筑一幢连一幢 , 华丽宁静的田野里人欢马叫 , 农民们那一阵阵的笑声 , 和着那一曲曲清脆的歌声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
喜马拉雅运动期间 , 造化之神在中原地区忙着造山 , 大约是工作比较繁忙注意力不太集中 , 一不留心在嵩山和伏牛山之间的一小片地方犯下了一个“错误” , 让这里的地壳与其他地方大不相同 。 值得庆幸的是 , 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 它让地表水流入地下深处变成热水 , 又堵住这些热水的去路 , 迫使其冒出地面 , 成为翻涌不已、热气腾腾的温泉 。 经深循环加热和复杂的化学反应 , 平常的雨水不知怎么就变成了不平常的矿泉水 。
水是地之脉 。 温泉的存在 , 让这片土地有了异样的风采 , 每当曙色初分 , 温泉上空云蒸霞蔚、五彩缤纷 , 美不胜收 。 因为地处宛洛古道 , 距离古都洛阳只有60公里 , 大汉和大唐之世 , 这里成为极富盛名的皇家温泉 。 对于身居洛阳的帝王来说 , 这个温泉就相当于骊山华清池 , 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 都曾在这里宽衣解带 , 享用天赐的泉水 , 流下了诸如“流杯亭”之类的风雅逸事 。
这里曾建起华美的宫殿 。 郦道元曾考察汝水 , 踏勘温泉 , 在《水经注》中写道:“泉上华宇连荫 , 茨甍交拒 , 方塘石沼 , 错落其间 。 ”
汝州温泉天下优 ,
地心人心贮暖流 。
泉水疗我半生疾 ,
春风减我世风愁 。
2001年 , 经汝州籍著名文艺理论家 ,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黎辛先生极力推介 , 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在汝州温泉疗疾18天 , 这是他顽疾痊愈后写下的诗句 。





自古以来 , 地处宛洛古道上的汝州温泉“亲密接触”过很多的文人墨客 , 班固、张衡、李峤、殷仲容、欧阳修、范纯仁 , 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 ,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 , 以及现代文学大家姚雪垠、苏金华、李準等等都曾来此沐浴赏景 。
不少文人墨客在汝州温泉留下了自己的作品 , 但其中最动情的 , 无疑是两个曾在这里治疗的“病号”:初唐诗人宋之问和现代诗人贺敬之 。 温泉能治愈的 , 大多是很难受也很顽固的慢性病 , 病人长期饱受折磨 , 一旦痊愈 , 自然感激之情勃发 , 正如贺敬之所说 , “泉水疗我半生疾”后 , 感觉“地心人心贮暖流” 。
宋之问的诗以属对精密、音韵谐调著称 , 与沈佺期齐名 , 号“沈宋体” , 为律诗走向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宋之问的时代 , 汝州温泉为名胜之区 , 帝、妃、名士多来此游玩和洗浴 。 他因病长时间在温泉休养 , 在此期间写了一首五言长诗《温泉庄卧病寄杨七炯》(杨七炯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 , 排行第七 , 与宋之问相友善 。 笔者注) , 对汝州温泉附近的山水胜景极尽赞美之语:“称疾卧兹岭 , 寥寥倦幽独 。 赖有嵩丘山 , 高枕长在目 。 兹山柄灵异 , 朝夜翳云族 。 是日朦雨晴 , 返景入岩谷……”
与宋之问不同 , 贺敬之在诗序和长诗中追述了汝州温泉悠久而风雅的历史 , 并尽情表达了顽疾痊愈后的欢欣:

听君言 , 握君手 , 与君心契放歌喉:
生为万众生 ,
人寿江山寿 ,
应不负神泉滔滔万载流!
病消再迎风雨骤 ,
眼明更穿迷雾透 。
汝州临别作长歌 ,
神泉神思向神州!





我这次在河南省工人温泉疗养院采访时 , 客房出现了爆满现象 。 但院领导并没有满足现状 , 他告诉笔者:“我们正本着互惠互利的双赢原则 , 计划征地500亩 , 以我院日产1400吨矿泉水、一流的队伍及设施、品牌效应和无形资产 , 再加上周边有可利用土地上千亩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 吸引外资 , 精心打造汉唐皇家温泉文化品牌 , 把汉唐皇家温泉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 以此来推动汝州、平顶山、河南省 , 乃至全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 我们有决心把河南省工人温泉疗养院打造成集治疗、康复、度假、旅游、疗养、保健、休闲为一体的全国一流的综合性疗养基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