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问天实验舱入轨的轨道参数却与天宫相差甚大 , 比如问天舱的轨道倾角是41.4°左右 , 差了不大 , 主要差距是高度 , 问天实验舱入轨时的轨道高度为170千米 x 320千米 , 当时入轨的有两个物体:
SATCAT no.:53239 , COSPAR ID:2022-085A 166×318kmx41.4°
SATCAT no.:53240 , COSPAR ID:2022-085B 182×299 kmx41.4°
其中比较受到大家关心的则是编号为2022-085B的芯级残骸 , 这个芯级火箭大约有21.3吨 , 可能会在穿越大气层时有部分残骸到达地表 , 因此全球各大媒体都在炒作这个话题 。
对于这个航天器的轨道参数 , 美国第18太空部队 , 欧洲SST以及各大在轨航天器监测的机构定期发布最新数据 , 当然也包括中国相关的科研机构 , 但对于它的轨道落点却非常难预估 , 与其说是预测不如说是监测更合适一些 。
落点预测中 , AeroSpace曾预测在北美西部沿海 , 而欧洲SST则预测在南太平洋附近海域 , Space-Track则预测在印度洋 , 三者相比 , 最终还是Space-Track略微对得上号 , 因为最终降落地点在苏禄海 , 也就是马来西亚东部的海域 , 与印度洋距离有点远哦 。
为什么那么难预测?
答案是这个物体姿态已经不受控 , 芯级火箭大致是一个圆柱形 , 但在分离过程中为了避免其轨迹与载荷相撞 , 会对其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 , 但仅仅是保证其不相撞 , 却非精确控制 , 因此分离后该物体姿态基本就处在自由状态 。
另一个则是在轨道上的钝化 , 则是将多余的燃料和高压气体释放掉 , 避免在轨道上时遭遇破裂或者爆炸 , 这种事件还挺常见的 , 因此任务完成后一般操作是钝化 , 在释放燃料和高压气体的过程中会对箭体产生一个作用力 , 导致它处在一种复杂的翻滚状态 。
欧盟 SST 提供的传感器证实该物体正在翻滚这个姿态后来在欧洲SST的监测中得到了证实 , 大约以3.3秒一圈的姿态翻滚 , 这个速度对于长度达到了30多米(十层楼高度)几乎就是一个电风扇了 , 这是影响它轨道数据的一个因素 。
另一个则是受到太阳高能带电粒子以及太阳光辐射影响下 , 地球的高层大气膨胀问题 , 这个是非常难预测的 , 因此影响也是未知的 , 多种因素下导致轨道衰减后的再入点非常难预测 , 一般至少会产生± 20%的误差 , 别小看这20% , 绕地一圈也就90分钟左右 , 20%就是18分钟 , 1/5个地球就过去了 , 预测在太平洋上空再入 , 这一误差就有可能跑到大西洋 。
因此所谓的预测不过是给个安慰 , 最终还是听天由命 , NASA局长比尔·尼尔森明明知道却说出这样的话 , 意思大家都知道 , 不过是摸黑中国的长征五号B火箭而已 。
实在尴尬:CNN造了科学家的谣 , 却被公布证据!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各位也比较熟悉了 , 笔者的很多信息都来自于这位科学家 , 对他印象还不错 , 但CNN引述了说法为摸黑中国火箭背书时确实有些让笔者生气 , 这种不负责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其口:
但实在无法找他求证!结果早在CNN文章发布以前麦克道威尔就在其推特上发表了一个有趣的统计表:
\"No other country leaves these 20-ton things in orbit to reenter in an uncontrolled way\" Jonathan McDowell an astrophysicist at the 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told CNN's Jim Acosta Saturday afternoon.
没有其他国家将这些 20 吨重的物体留在轨道上以不受控制的方式重新进入
笔者点开一看 , 果然是人类航天史上各种大型航天器不受控再入的列表 , 洋洋洒洒50多个 , 真是叹为观止、让人大开眼界 , 种花家尽管心理有些准备 , 但居然有那么多还是超出了预估:
其中中间的数字为返回总质量 , 后面是日期 , 再后面则是返回地点 , 博士整理得非常详细 , 各位有兴趣可以收藏仔细研究下 。
那么问题来了 , CNN为何要说没有任何国家将那么重的物体遗留在轨道上呢?而且还表示是科学家麦克道威尔说的 , 这就非常诡异了 , 两边说法不一样 , 你选择相信谁?显然CNN的操作是不可信的 , 毕竟CNN记者断章取义或者曲解采访者的意图已经不是第一次 , 有时甚至给你配上完全不是你说的字幕 , 其操作让人大开眼界 , 所以种花家相信博士说的 。
乔纳森·麦克道尔如果博士决定和CNN一起摸黑中国长征五号火箭的话 , 完全没有必要在推文中花时间整理一个列表 , 这不是为中国洗地么?所以种花家相信博士没有说过那样的话 , 他这是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 以一个科学家的文雅以及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 用数据说话!
推荐阅读
- 空间站外发现神秘物体,大约5 8米长,美国宇航局公开照片
- 2022世界航天如火如荼的7月
- NASA局长借题发挥,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分享长征五B飞行数据
- 解读“薛定谔的猫”,真的存在“既死又活”的猫吗?
- 39亿年前,一场大雨下了千万年,最原始的生命从此诞生
- 巨星陨落,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兴钤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101岁
- 中国天宫空间站花费了多少钱?为什么比国际空间站便宜
- 砸坏东西要赔偿吗? 外媒炒作:长征五号失控末级残骸7月31日坠地球
- 地球上最不争气的科学家,被称为“7重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