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水上乐园,脏得很( 二 )


2019年 , 东莞一9岁女童在游泳后流鼻血 , 被医生从鼻中取出一只长达5厘米的水蛭 。 在大型室外环境中 , 水蛭这一类生物确实有出现的可能 , 但如果园方对卫生环境做好把关 , 水蛭也不可能在严格消毒的水质中自由生长 。
因此 , 没做好本职工作 , 才是水上乐园的原罪 。
水上乐园的卫生问题 , 大家都“隐隐约约有听说” 。 /《DV现场》
水上乐园 , 水有点深
近年来 ,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夏日出行需求的增长 , 水上乐园这一行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公布的一项数据表示 , 中国大中型水上乐园的数量已超过1700家 , 其中2010年后建成运营的占80%以上 。 最新数据显示 , 我国水上乐园的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18亿元 。
然而 , 大部分水上乐园的卫生水平 , 却没有跟上它们的发展速度:2019年 , 国家卫健委对多个城市的游泳场所展开了随机抽查 , 其中有上百家被查出水质不合格;
同年 , 南方都市报委托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 , 对黄金海岸水上乐园等12家游泳场所进行取样检测 , 发现有一半水质不达标 。
即使不是专业检测机构人员 , 只要去水上乐园玩过一次 , 游客自己也不难直接感受到水质问题:2019年 , 北京市海淀区一共接到128起关于游泳场所的举报投诉案件 , 占全年公共场所投诉案件的35.9% , 大部分游客反映的卫生问题为池水浑浊、室内有刺激性气味、自述游泳后发生皮肤或其他身体部位不适等 。
水上乐园的卫生状况 , 一向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 /B站@浪潮工作室
那么 , 一个正规的水上乐园 , 应该达到哪些卫生标准?
根据国家发布的《游泳场所卫生标准》 , 各地卫生部门在定期检查水上乐园时 , 需要检测的成分指标 , 往往包含游离性余氯含量、池水温度、浑浊度、pH、尿素含量等 。
以其中提到的游离性余氯含量为例 , 它指的是池水经过一段时间的加氯消毒后 , 留在水中的氯含量 , 应控制在0.3—1.0mg/L的范围内——
若含量过低 , 说明起不到消毒杀菌作用 , 无法预防红眼、中耳炎等易在水池中传播的疾病;若含量过高 , 又会反过来刺激人体皮肤、腐化设备 , 有时候人们游完泳觉得皮肤发皱、头发干燥 , 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
为达到卫生标准 , 水上乐园最常采取的措施是“换水消毒” , 但这一过程和大家想象的有点不同 , 并不是直接将脏水排空再装入新水:
水上乐园一般会将使用过的池水按照规定的流量和流速从池内抽出 , 经过循环泵、过滤沙缸、加热管道等一系列设备 , 对池水进行过滤净化和消毒杀菌处理 , 再送回去反复使用——补充的新水主要是池内每天损失的水 , 一般只占5%到10% , 并不需要每天彻底换水 。
看到这里 , 小学时那道人神共愤的“泳池一边放水一边补充水”的数学题 , 似乎有了一丝现实意义 。
那么 , 这一“换水”过程 , 需要消耗多少成本?
在每日经济观察的采访中 , 一位从业人员如此表示:光是一个健身场所 , 要完整换完2个泳池的水 , 至少需要3天 , 这一费用共计10000元——而店内单天的营业额最高只有3000元 , 再减去设备电费、消毒用剂等成本开销 , 换一次水的亏损金额高达24400元 。
国内正规的大型水上乐园 , 还可以通过园内餐厅、纪念商店、特色表演等途径获取收益 , 来抵消对园区进行换水消毒的日常维护成本;但更多的水上乐园 , 只能靠一张门票赚钱 。
那些打着“29.9元畅玩一天”的低价口号 , 试图以此为噱头吸引大量客流的水上乐园 , 其卫生程度可想而知 , 不少在水上乐园工作过的人曝出了“内幕”:
“曾经在某水世界打工 , 水基本3个月一换 , 每天都是整桶整桶的消毒水往里扔 , 有时救生员下水打捞垃圾 , 上来后身上都会起红疹子 。 ”“我在水上乐园当救生员的时候 , 工作人员每天早上就拿个吸污机把池底沉的灰吸掉 , 晚上下班前再撒消毒片就完事了 。 ”
去年7月16日 , 重庆一游泳馆因自动消毒装置故障 , 水质处理员在未清场的情况下 , 直接拎着一个装有消毒剂的稀释桶在旁边配制 , 瞬间产生大量刺激性气体 , 导致在场人员出现咳嗽、胸闷、呼吸不畅等反应——
水质不安全 , 人员不专业 , 试问这样的水上乐园 , 谁还敢去?
水上乐园避雷指南
作为一个普通玩家 , 面对“危机四伏”的水上乐园 ,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踩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