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抢走了华大基因的生意?( 二 )


换而言之 , 华大基因的传统业务缺乏想象力 。
再次 , 重营销轻研发 。
2018年~2021年 , 华大基因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609亿元、3.173亿元、6.196亿元与4.871亿 , 而销售费用分别为5.143亿元、6.187亿元、10.78亿元与12.38亿 , 销售费用远远大于研发费用 。
更为重要的是 , 华大基因2020年的研发占比为7.21% , 而2021年的研发占比为6.88% , 不升反降 。

涨营销降研发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 , A股2021年共有11家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超过100%的公司 , 其中9家为医药生物企业 , 且头部医药企业的研发占比多在10%以上 。
也就是说 , 华大基因并不是一家以研发为底色的“高科技”企业 。
如此一来 , 资本似乎失去了耐心 。
譬如 , 高瓴资本贵为华大基因第七大股东 , 昔日持有421.95万股 , 在2022年第一季度退出了十大流通股东的序列 。
这意味着 , 高瓴资本大幅抛售了华大基因 。
华大基因 , 本质是“基因界富士康”?
事实上 , 含金量高的是华大智造 , 而非华大基因 。
同属一个集团的华大智造成立于2016年 , 相比成立于1999年的华大基因 , 只能算是一个“小兄弟” , 但在产业链上的地位却高于后者 。
据公开资料显示 , 基因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 上游是核心物料 , 由基因测序仪、特殊试剂、专利技术构成 , 中游是测序分析 , 用基因测序仪、特殊制试剂等分析采集的基因获得最终数据 , 下游是医院、第三方机构等渠道 , 它们负责提供用户的基因 。
显而易见 , 华大智造处于上游 , 而华大基因处于中游 。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通过收购Complete Genomic , 华大智造开启了国产基因测序仪的替代之路 , 将行业老大Illumina逼到了墙角 , 双方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专利诉讼大战 。 ”
该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 , 国产基因测序仪上位的好处是检测成本大幅下降 , 客观上促进了基因检测的下沉 , 也为基因公司的涌现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
简而言之 , 华大智造才拥有“护城河” 。

图源:爱企查
换个角度看 , 华大智造可类比英特尔、高通等芯片巨头 , 华大基因可类比富士康 , 这或许就可以解释后者为何长期业绩不如预期 。
目前 , 华大智造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着登陆科创板 , 渴望募集25.28亿元 , 用于提升智能制造、补充流动性等 。
据华大智造的招股说明书显示 , 2017年至2020年9月 , 营业收入分别为8.02亿元、10.97亿元、10.91亿与17.40亿元 , 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 而净利润分别为0.47亿元、1.08亿元、-2.39亿元与1.62亿元 , 波动较为剧烈 。
总而言之 , 华大基因虽然名头依然响亮 , 但业绩滑坡的趋势却难以扭转 , 毕竟撞大运并非长久之计 , 而未来华大智造登陆科创板 , 华大基因的“基因界富士康”本质就要藏不住了 。
那么 , 留给华大基因自我救赎的时间不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