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笔下昆明的雨 , 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林徽因更直白了 , 感叹“昆明永远那么美 , 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 。
△昆明的美毋庸置疑 。 /视觉中国
当你置身昆明 , 或许才会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爱它 。 因为它实在太舒服了 , 舒服到连上天都觉得奢侈 , 总是毫无吝啬、不厌其烦地向你展示和分享它的阳光、蓝天、白云、鲜花、翠柳和凉夏 。
它的夏天黄昏特别漫长 , 本地人下午在市中心的翠湖公园躺着藤椅、泡上一壶茶 , 就能坐上一个下午 。 偶尔可以看到三两个人在下象棋 , 多的话就在搓麻将 。
△昆明翠湖公园一景 。 /图虫创意
外地人大多会被这里菜市场和花市吸引 , 昆明的菜市场一年四季都鲜活水灵 , 尤其菌子一上市 , 天天去逛都不觉得厌烦 , 每次都能找到新鲜玩意儿 。
浪漫的昆明又怎么少得了各种各样的花市 , 尤其情人节前 , 滇池边上的斗南花卉市场便迎来最繁忙的时段 , 据说这里平均每天都有300多万枝鲜花 , 在3-4小时内被全部拍走 。
毕竟在春夏季 , 昆明的花价真的跟青菜批发价有得一拼 , 买10块钱的花就手都揽不下来 。
△昆明斗南花市让人大开眼界 。 /摄by道喵叽
昆明不仅仅是春城
当我们对昆明的了解如果止步于“春城” , 那未免有点可惜 。
这座古城蕴藏的2400多年来滇中文化历史和过往虽然已成浮云 , 但你依旧能在每一方寸感受它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人文情调 。 某种意义上说 , 正是因为古滇国瑰丽多元的过往 , 才造就了昆明的浪漫和生活的厚度 。
要理解昆明古城 , 首先“昆明”这两个字足以鲜明概括 。 据考证 , “昆明”一词始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 , 它最初是作为古代民族的族称而被载入史册当中 。 后来滇池周围的“滇人”建立了古滇国 , 由此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古滇文化” 。
△昆明历史上的古滇文化是不得不提的姓名 。 /图虫创意
古滇文化当然是云南民族文化史上的第一大高峰 , 它是一种以“耕田有邑聚”的定居农业为基础、以青铜文化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代地方民族文化 。
而昆明又不仅仅停留在古滇文化 , 西汉时期滇池北岸一带汉族移民负载而来 , 又留下了不少汉文化的宝贵遗存 , 今彝、白两族的先民唐宋“乌蛮”和“白蛮”也先后融入此地 , 到了元代 , 云南昆明又逐渐呈现汉唐以来空前的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并存的恢弘局面 。
△昆明文化集合了中原文化和边疆文化的融合 。 /图虫创意
如今昆明的历史厚度 , 既形成了中原文化与边疆区域文化的融合 , 又有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中西文化交融的个性 。 它已然古代西南边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现代多民族边疆省份的省会城市 。
如果想深度了解老昆明 , 很多人会选择到昆明五华区老街 , 你能看到像四合院、青砖墙那样的明清传统街巷 , 翠湖西北面的文化巷已经建起了以西餐厅为主的休闲风情街 。
△落日余晖下的昆明老街 。 /图虫创意
滇池茶马花街也值得一逛 , 这条街通过仿照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风格 , 形成了一条新的观光路线 。
西山区滇越铁路边上则有一代建筑都以法式建筑风格为主、在传统的昆明老街中糅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 , 满街的梧桐树飘落映衬 , 昆明的人文情调让人忍不住驻足停留 。
要想更深感受老昆明的“从前慢” , 离开市区到官渡古镇走走 。 任凭外界风雨变化 , 多少繁华犹如浮云 , 这座古镇都保持着它特有的矜持 。
△昆明官渡古镇 , 滇文化发祥地 。 /图虫创意
古镇街边的老茶馆里 , 老人在喝茶逗鸟 , 说到兴致来了 , 拿起桌上的烟杆抽上了两口旱烟 。
如果幸运的 , 还能听到飘扬在公园长廊里的昆明特色戏曲花灯 , 那些手拿着二胡、琵琶的老人 , 用地道的昆明方言哼唱 。 滇戏是越来越少了 , 但上了年纪的老爷爷老太太 , 还依旧会骑着自行车辗转十几公里到这里守着 。
为什么说昆明人最懂生活?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 一定会喜欢昆明这座城市 , 因为这里的人实在太懂生活了 。
从根基上看 , 地理位置的偏远、气候的不冷不热、造物主肆无忌惮的偏爱 , 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 , 已经让昆明人养成了闲散的性格 。
再加上历史上大量外来移民与多元的本土文化嫁接 , 昆明这座城包容性非常强 , 外来人很容易融入此地 , 本地人对于外来事物接纳也很快 , 且天生温和逍遥 , 不争不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