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鬼市,夜晚出摊天亮离开,2大规矩:看货不问价,照货不照人( 二 )



在没有制度的限制下 , 鬼市上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物品 , 有的是售卖衣服的 , 有的是售卖字画的 , 还有一些说书人来到街道讲故事 。
随着鬼市的不断发展 , 一些贵族子弟也来到鬼市上售卖物品 。 在不断地来往和交流中 , 鬼市市场逐渐涌现出一批价值连城的宝物 。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 在当时开封府的街道上 , 就有专门售卖古董和贵重物品的商贩 。
在老北京“鬼市”的街道上 , 曾出现过关于清末王爷的故事 。 相传 , 这位王爷在落魄的时候 , 拿着昔日皇上所赠予的金银财物来到鬼市贩卖 , 以此谋生 , 赚取钱财 。

相传 , 这位王爷所到达的“鬼市”街道 , 在多年后成为老北京著名的两个“鬼市” , 潘家园鬼市和大柳树鬼市 。
然而 , 经过历史的变迁 , 潘家园鬼市已经成为世人所熟知的古物淘换市场 。 在北京 , “鬼市”文化相对更完整保存下来的 , 也只有北京东五环附近的大柳树市场 。
“鬼市”规矩、交易方式
大柳树鬼市的开放时间 , 不再像宋朝那样不受限制 , 它们有固定的时间 , 只会在每周周三的徬晚出现 , 一直待到凌晨 , 当天微亮的时候就离开街道 。

大柳树鬼市
“不以规矩 , 不能成方圆 。 ”鬼市与其它市场不同 , 卖家没有扯着嗓子大声的吆喝 。 如果你没有近距离与卖家接触 , 你根本不会确定眼前是否在售卖物品 。 因为他们十分平静 , 丝毫没有商人售卖意向 。
在鬼市有两大规矩 , 第一大规矩就是“看货不问价” 。
“鬼市”上的东西 , 稀奇古怪 , 有许多来路不明的物品 , 也有许多难以判别真假的宝物 。 至于物品真伪 , 只能依靠买家去辨别 。 由于这些都是平常市场上难以寻得的物品 , 所以这些物品的价格都十分昂贵 。
来到鬼市买东西 , 你不能像平日里在市场买东西那样 , 看到自己心仪的物品 , 就询问价格 。 当你对价格不满意的时候 , 也不能向卖家讨价还价 。

鬼市里面有许多忌讳 , 买家买物品的时候不能讲太多话 , 也不能在购买商品前向卖家询问物品的来历 。
卖家将物品带到鬼市上进行售卖 , 就说明这些物品不能出现在明面儿上 。 这些是鬼市交易的常识 , 是鬼市在流传过程中为保护来往人群的情面而制定的规矩 。
如果买家只是觉得物品稀奇 , 不打算购买 , 就只能观看 , 不能开口询问价钱 。 同时 , 如果买家想要购买 , 也不能与卖家有过多的语言交流 。
在鬼市 , 双方有交易意图的时候 , 很少以语言进行交流 , 大部分都是以手势来表达想法 。 除了一些特殊的情况 , 比如买家决定购买物品 , 急需向卖家砍价的时候 , 双方会耳语交流 。
在鬼市里 , 当双方敲定价格之后 , 买家临时反悔 , 必定会遭到周围人异样的眼光 , 因为这样的行为是十分掉价的 。

鬼市的经营规矩如同古时候的传统思想一样 , 烙印在来往人群的内心 , 在鬼市传下来的规矩与忌讳是不容旁人破坏的 。
鬼市的第二大规矩-“照货不照人” 。
生活在老北京的人们都只知道鬼市的规矩 , 在明面上他们从来不会对不知行的人说“去鬼市” , 而说“趟鬼市” 。
“趟鬼市”这个词 , 大有深意 , 所谓趟就像我们经常所说的“趟水” , 那么鬼市不就是古时候人们在夜里趟行而来的吗?
从古时候的“违法”经营 , 再到现在还未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交易方式 , “趟鬼市”也是对鬼市经营的一种保护 。 因为除了内行人 , 其余的人根本不了解这个词真正的含义 。

来到鬼市 , 买家必须自备一样东西 , 那就是手电筒 。
大柳树鬼市经营的时候 , 已经是深夜 , 街道上几乎没有任何灯光 。 一眼望去 , 在整个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 只有微弱的光芒 , 甚至连前方的道路都看不清 。
这就是为什么来到鬼市 , 必须自备手电筒的原因 。 凡是内行人来到鬼市 , 必然会携带手电筒 , 而在鬼市里 , 手电筒所发出的光称之为“鬼光” 。
根据鬼市的规矩 , 买家拿着灯具不能照向卖家 , 只能用来观察物品 。

鬼市里面售卖的物品都是一些旧物件 , 有的卖方心怀鬼胎 , 以次品充好 。 在鬼市里还会出现一些来路不明、价值连城的物品 , 这些物品来路不正 , 见不得光 , 只能在深夜来到鬼市售卖 。
“照货不照人”这个规矩 , 便是保护卖方脸面的最后一道防线 。 既然鬼市上的物品来历不明 , 卖家自然是不敢轻易露面的 。 从一般的角度来讲 , 我们也不会将手电筒照在别人面前 , 这是十分不礼貌的行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