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 , 1941年时 , 美国每个月有1500万本漫画出版 , 但在战争的两年后(1943年) , 这个数字增长到2500万本 。 其中 , “美国队长”带起的热浪功不可没 。
2、漫威漫画是如何被美国政府“看中”的?
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爆发 , 正式拉开了美国参战的序幕 。
彼时 , 美国漫画界的各路英雄也纷纷“纸上参战” , 其中最典型的是漫威的竞争对手——DC公司的蝙蝠侠(Bat Man) 。
一开始 , 在1920至30年代登陆美国漫画市场的绿灯侠、超人(Superman)和蝙蝠侠等早期角色经常围绕“大萧条”和城市里犯罪猖狂的现状 , 反映贫穷和绝望工人与腐败商人、黑帮老大的较量赢得战争的努力与漫画齐头并进 。 而在国内争论是否参与欧、亚、非的战争时 , 美国这些“超级英雄”们也顶多在“分红”的利益诱惑下 , 为战争债券“带货” 。 但在画面中击败法西斯军队 , 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 因为反对参战者认为 , 这可能导致美国本土陷入战火 。
美国参战后 , 超级英雄的画风也发生了变化 , 比如 , 以前从来都是用拳脚击败敌人的蝙蝠侠 , 这次就用起了机关枪——
而且“让子弹飞(Keep those bullets flying)”最早的起源 , 恐怕也来自这幅1943年2月期《蝙蝠侠》封面旁的促销“战争公债”的广告 。
但是 , 漫威公司无疑已捷足先登了 。
老实说 , 成立于1939年的timely公司也是从模仿DC公司的超级英雄起家的——第一期《漫威漫画》(Marvel Comics #1) , 主角是海王纳摩(Namor)和初代霹雳火(The Human Torch) , 为了降低风险 , timely公司甚至没有成立漫画部门 , 而是外包给了连环画制作团队 。 “美国队长”只是主创团队感于希特勒在欧洲的暴行义愤填膺地创作 , 和当年国会里关于参战和避战的争议只有间接联系 。
1942年 , 美国广告研究基金会发现 , 报纸中阅读量最大的部分是漫画 。 后来 , 市场研究公司的一项研究发现 , 超过一半的美国人口阅读漫画 。 政府注意到这一点 , 并让情报局为战争信息办公室(OWI)做研究 , 找出他们如何利用和销售漫画来帮助战争 。 战略情报局(OSA)也就是后来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前身 , 注意到 , 漫画是未经审查的 , 可以非常轻而易举地将支持战争的信念植入读者头脑 , 而漫威的“美国队长”由于主题鲜明、观念突出 , 而且深受容易被宣导 , 相信善良战胜邪恶的青少年喜爱 。 故美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漫威公司产品的选购和创作上的直接督导 。 彼时 , 不少奔赴各个战场的美国将士 , 背包里都有几本漫威作品——这次 , 是美国纳税人为他们的士气买单了 。
随着漫威漫画的持续火爆 , 1944年 , 美国政府还和几家私营企业一同投拍了第一部《美国队长》真人电影 , 鉴于当年意大利已经投降 , 德国和日本争相窃取美国科技情报来研究秘密武器扭转战局 , 为提高国内人们反间谍意识 , “美国队长”的战场又不是北非和欧洲了 , 而是国内的轴心国间谍网络 。 所以 , 这部电影1948年发行华语版时 , 也被命名为《无敌大探长》 。 由此可知 , “美国队长”还会破案了 。
3、“消失的13年”
在二次大战中 , 除了漫威公司因“美国队长”受到官方青睐 , 年销售额在千万美元(购买力相当于现在3亿美元)以上外 , 美国许多漫画家也被资助创作反映战时需求的漫画作品 。 比如威尔-艾斯纳(Will Eisner)为军队手册绘制了插图 , 使用乔-德普这个人物向军队展示了在战争中不应该做什么——这一切都记载于2017年出版的“Will's war”(《威尔的战争》)一书中 。
米尔顿-卡尼夫(Milton Caniff)于1942年创作了一本中国袖珍指南 , 用漫画插图教军队如何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尽管现在看起来有诸多“想当然”的成分 。
迪斯尼创作了小册子、卡通 , 甚至漫画来宣传军队 。 本-罗斯(Ben Roth)推出了一本针对菲律宾人的漫画书 , 试图让他们相信日本人是多么邪恶 。
在整个战争期间 , 美国队长、超人、罗宾、蜘蛛侠等超级英雄被大量用于帮助战争工作 , 用于战斗和运送物资 , 阻止间谍 , 以及其他任何可能帮助战争中士兵的事情 。
而“美国队长”呢?在1945年后就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 当战争结束 , 各种惨祸不再被媒体审核机制屏蔽 , 取而代之的商业机制将其原原本本地展露在观众面前时 , 概念化、类型化、简约化 , 并显得刻板和造作的漫画英雄就显出了它的狭隘来——故事和人设都只是为了营销英勇参战的理念——可很多时候 , 因一时热血冲上战场的人才知道 , 枪林弹雨间 , 后悔已经太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