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里的迷你医生:纳米机器人照进现实还有多远?( 四 )


在赵奕平看来 , 现在的“纳米机器人”有发动机和燃料 , 但还没有“大脑” , 人们不能通过芯片和编程来使其智能化 , 因此还是非常原始的机器人 , 或者将其称为“纳米马达”更加贴切 。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在2020年发表的科普文章中写道 , 目前研发的纳米机器人属于第一代 , 是生物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体;第二代纳米机器人是直接由原子或分子装配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装置 , 能够执行复杂的纳米级别的任务;第三代纳米机器人将包含有强人工智能和纳米计算机 , 是一种可以进行人机对话的智能装置 。
随着微纳米机器人领域的快速进展 , 其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虽然尚早 , 但也值得关注 。 2020年 , 一篇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网站上的文章《纳米机器人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指出 , 这项前沿技术可能的潜在危害有两方面:一是纳米机器人使用有害身体的材料和紫外线 , 二是推进力丧失或者靶向失控 。 另外还需探讨 , 现行法规框架如何适应纳米机器人的研发进展 。
正如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一样 , 纳米机器人也可能目标失控 , 从消灭疾病转为破坏我们的身体 。 有自媒体还表达了对纳米机器人的增长速度超出控制、自我复制的担忧 。 赵奕平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 , 现在这种担心还完全没有必要 。 因为纳米机器人的制备材料大多数是一些无生命的无机或有机材料 , 即便是通过DNA组装的机器人 , 因为结构设计以及缺乏酶等生存环境 , 也不能自我复制 。
“很多时候技术越先进 , 实际上它潜在的威胁可能会更大 。 ”贺强说 , 科研人员不能为了争经费 , 只谈纳米机器人的优点 , 不谈潜在威胁 。 在他看来 , 可能10年后 , 围绕纳米机器人伦理和法律规范的探讨 , 会成为很重要的事项 。
为何纳米机器人还未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 , 贺强说 , 很现实的原因是 , 从细胞实验、动物实验走向临床试验 , 还有大量的研发工作要完成 , 成本很高、时间很长 。
国外已经有一些初创公司开始孵化这个领域 , 比如 , 2017年 , 一家总部位于加州的初创公司BionautLabs成立 , 该公司研发的微型机器人可以被送入人类大脑深处 , 以治疗其他方法无法医治的疾病 。 今年4月 , 据《每日邮报》报道 , 公司计划在两年内针对其微型可注射机器人进行首次人体临床试验 。
在新冠疫情这一影响深远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 , 陶伟说 , 随着mRNA疫苗的快速获批与广泛使用 , 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纳米粒子及药物递送技术这一领域 , 很多科学基金和资本开始积极投入进来 。 ”陶伟形容 , “这种感觉就好比 , 原来这一领域是在乡间小路上慢慢探索 , 一下子驶入高速公路 。 ”
今年3月 , 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 题为《微型医疗机器人正从科幻小说中跳出来》的文章中写道 , 显然 , 要把机器人空降到人体内深处难以触及的肿瘤部位 ,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但是这个领域动物活体实验的兴起和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参与 , 表明微型机器人可能正在启航 , 踏上通往临床的漫长旅程 。
(实习生杜悉对本文亦有贡献)
发于2022.8.15总第105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血管里的迷你医生:纳米机器人照进现实还有多远?
【血管里的迷你医生:纳米机器人照进现实还有多远?】记者:彭丹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