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看天平山风景区
天平山红枫甲天下
天平山清泉
一线天
卧梁石
天平山的出名 , 还是托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福气 , 他在宝历元年至二年(825年~826年)在苏州做刺史时去了天平山 , 在山腰发现了一股清泉 , 看到眼前的景色引得他诗兴大发 , 当场写了首诗:天平山上白云泉 , 云本无心自闲 , 何必奔冲山下去 , 更添波浪向人间 。 从此 , 这泉水就叫白云泉了 , 他写过诗以后 , 此泉名声大振 , 成为天平山的又一绝 。 后来范仲淹到天平山来扫墓后 , 看到了白居易的诗后 , 他也写下了二十六句的五言诗《天平山白云泉》 。 今天的白云泉还在 , 泉从石壁中涓涓流出 , 一根竹管将泉水接到池中一只大石盂里 , 所以白云泉也叫“钵盂泉” , 在当时被称为“吴中第一水” , 当年白居易说它能“奔冲山下”是和现在的白云泉是有区别的
白云泉
白云泉
在她的旁边开有一个茶室 , 这泉水专供游客品尝 , 游客喝到这泉水沏的茶 , 都说茶味有点甜 , 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
茶室
天平山另有一绝是山下的枫树 , 这里的枫树是叫“枫香树” , 每到金秋十月以后 , 在叶子全是红色的那段时间 , 在阳光映造下 , 片片枫叶情 , 宛如红色玛瑙 , 被称为“万丈红霞” 。
万丈红霞
天平山的枫树 , 明代万历年交(1573年~1619年)范仲淹的后人范允临从福建带来的 , 有四百多株 , 到了2003年的时候 , 还有一百五十四株了 , 2012以后景区有补种了三千株“接班枫” , 相信以后这里会更加美丽
这棵枫树已经有420年 , 还依然挺拔 , 郁郁葱葱
天平山纪念范仲淹的忠烈庙 , 坐落于天平山麓 , 又叫范公祠 , 里面有范仲淹和他的四个儿子共五座精美的彩绘木雕像 。
范公祠
范仲淹因操劳国事 , 在宋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任上 , 当时六十四岁 ,, 他和他的母亲都葬在了洛阳 , 宋宣和五年(1123年)人们思念范仲淹请求建祠堂 , 请宋徽宗建忠烈庙 , 后南迁到范仲淹祖墓所在地天平山 , 庭院内有一株年岁在九百年的古柏 , 见证了忠烈庙南迁到苏州的历史
忠烈庙在元朝 , 明朝都有修缮 , 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 清乾隆七年(1742年)年 , 清乾隆十六年(1751)有过至少三次大修 , 在1983年苏州市政府对这里作了全面的修缮 , 现忠烈庙有庙前石桥 , 水池 , 仪门 , 东西碑亭 , 三师师祠 , 还有范仲淹的彩塑坐像 。 今天的忠烈庙改成了范仲淹纪念馆 , 苏州为什么这么喜欢他是因为他在苏州坐了一年的知州 , 在这个一年中至少做了治水 , 办学和建立义田这三件在苏州历史上值得记载的大事
范仲淹曾祖父范梦龄 , 祖父范赞时 , 父亲范墉的三太师祠
忠烈庙碑亭
范仲淹纪念馆
忠烈庙门楼是花岗岩的忧乐坊 , 得名于范仲淹的一句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这两句名言隽刻在石坊正门的门楣上 。 反映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格局和家国情怀 。
著名的忧乐坊
乾隆皇帝一共四次来过天平山 , 他在诗中多次提到高义园 , 在乾隆十六年皇帝游太平山的时候所题蓝底金字盘龙匾 , 这个匾是在北京做好后送到苏州的 。 在高义园西边有一个“白云禅寺” , 也叫天平寺 , 元代末期毁掉了 , 明朝洪武年间又重建 , 现在的寺庙是晚清时候重建的 , 东边是范参议祠 , 岁寒堂 , 来燕榭 , 翻经台 , 迎面就是十景堂 , 因为山影倒影水中美的让人流年忘返 , 再东就是咒钵庵 。
岁寒堂
范参议祠
十景塘
在枫林里面 , 有一个六角重檐
亭子 , 名叫“御亭”身价非同寻常 , 亭子中间立了一块碑 。 乾隆皇帝在碑的前后左右都题了诗 。
乾隆皇帝的御碑亭
白云禅寺
乾隆和苏州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范仲淹呢 , 是因为范仲淹是做人和做臣的楷模 , 谁都想让他成为自己的家乡人 , 苏东坡说过:范仲淹“天下信其诚 , 争师尊之”(《范文公正集叙》)
范仲淹也把自己看成是苏州人 , 他说:“某少长北地 , 近还平江 , 美先人之故庐 。 有君子之嘉树 , 子子孙孙 。 勿剪勿伐 , 怜其材而况于人乎”(范仲淹《岁寒堂三题并序》)很显然 , 他的内心是人认为自己的家就在苏州 , 他还希望在苏州的子子孙孙 , 不要损坏祖先留下的树
推荐阅读
- 苏州|游客眼里的山塘VS苏州人眼里的山塘
- 长白山|美哭,长白山的夏天
- 苏州|中国最吸引人的城市,被列入“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不允许进
- 游山川|泰山西麓一景点火了,长溪瀑布河床,景色旷丽,带家人避暑好地方
- 泰安|山东省泰安市“泰兴·泰山华夏之乡”项目正式启动
- 苏州|?苏州的“日本街”最近又火了,能不能穿和服过来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