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真·赛博人类」!36岁小伙大脑插管7年多,打破世界记录( 三 )


或许对于Nathan Copeland来说 ,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烦恼 。 作为交换 , 他可以使用脑机接口做一些事情 。
由于脑机接口的寿命未知 , Copeland知道自己的植入物有一天可能会停止工作 , 但他表示自己会顺其自然 。
他称 , 「5年或10年后 , 如果有什么显著改善的地方 , 我会直接再做一次手术 。 」

脑机接口50年:军方大力推进、马院士吹牛一地鸡毛往大脑中植入芯片 , 这个如今被称为「脑机接口」的技术 , 从诞生走到今天 , 遵循了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熟悉的模式:
从诞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展缓慢 , 长期沉寂 , 然后突然迅猛发展 。

史上第一次尝试将电极阵列插入哺乳动物的大脑 , 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斯坦福大学 。
当时使用的电极的制作方式与人们现在制作电脑芯片的方式相同 , 通过化学方法蚀刻掉一点硅 , 当时的探头使用的是金 , 接受植入的则是猫猫 。

研究人员的目的是利用这些植入物来检测单个神经细胞的活动 。
实际上 , 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可植入大脑芯片的想法以来 , 直到本世纪初 , 「脑机接口」技术一直是作为实验室中的研究工具使用 , 用来探索大脑各个部分的功能 , 实验对象也一直是动物 , 比如猴子 、小鼠、猫等 。
直到本世纪初 , 脑机接口技术才开始在人类身上进行实验 , 主要动机则是出于军方的需要 , 最初的实验和创新研究也是军方资助和推进的 。

伊拉克战争期间和战后 , 为了更好地解决伤残军人退伍后的生活问题 ,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启动了「蓝天计划」 , 主要是开发更先进的智能化假肢 , 以及控制这些假肢的新方法 。
在DARPA的资助下 , 研究人员开始寻找高效的电极 , 开发出笨重的硬接线BCI , 从猴子控制机器人手臂 , 最终让人在大量练习后控制计算机 。
但把电极植入大脑还是极其困难的 。

首先 , 电极材质往往很硬 , 而大脑是个粘稠的环境 。 植入硬物可能会伤害大脑 , 就像把叉子插到一团面包上 , 会破坏面包的完整 。
而且 , 大脑这个「面包」是活的 , 会用胶质细胞把「入侵」的电极粘起来 。 因此 , 怎样才能开发一种持久的、可植入的脑机接口 , 将人的思想与计算机联系起来 , 进程缓慢 。
在DARPA负责无创脑机接口早期项目的神经科学家Amy Kruse表示:「我们搞的有点早 。 就研发时机和科学原理而言是没问题的 , 但在应用方面却不尽人意 。 」

脑机接口让人想到类似《黑客帝国》中的未来场景 , 心灵控制的巨型机器人、脑后插管来浏览网络空间 , 但是 , 经过数十年的研发后 , 目前还没有任何植入物能够真正走出实验室 。
没人真正成功 , 说明人人都有机会 。
如果脑机接口成功建立了大脑和现实世界、甚至于虚拟世界的联系 , 其影响可能丝毫不亚于当初PC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给世界带来的巨大震动 。
植入式大脑芯片的竞赛是一场漫长而慎重的马拉松 。 而现在 , 这场长跑正在进入最激烈阶段 。
DARPA也许进场太早 , 但赛道已开 , 自有后来者加入 , 从苹果到微软 , 科技巨头们谁也不会放过这块未来的肥肉 。
不过 , 如果你在过去几年里听过「脑机接口」的话 , 那大概率是马斯克的Neuralink 。

三年前 , 马斯克夸下海口 , 说Neuralink有朝一日可能帮助人们以每分钟40个单词的速度控制计算机进行交流 , 还能控制虚拟化身 , 甚至可以通过让我们「与AI融合」来防止AI计算机接管世界 。
后来呢?没动静了 。
此前有报道指出 , 在三年前那次引发广泛关注的发布活动之前 , Neuralink就已经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内部冲突 。
在马斯克的督促下 , Neuralink制定的项目时间表过于仓促 , 而科学研究的进展不是马斯克在推特上吹吹牛就能加速的 。 二者之间发生冲突不可避免 。

四名Neuralink前员工表示 , 这家表面风光无限的明星公司的内部文化一片混乱 , 比如突然提出强烈要求 , 项目执行和推进流程匆忙、杂乱 , 上项目快 , 撤项目更快 。 在Neuralink的最初的八位创始科学家中 , 已经基本走的差不多了 。
2021年5月 , Neuralink联合创始人、自成立起一直担任公司负责人的Max Hodak在社交媒体上宣布 , 已经从Neuralink离职 。

据两名前员工称 , 公司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在私下讨论需要全面收缩 , 专注于更简单、更有针对性的技术应用 , 以取得更快的进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