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因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
他展示了当时全球气候变暖的状况:
格陵兰岛的面积一直在缩小 , 存在着巨大的融化风险;
曾经全球最大的湖泊正在逐渐干涸;
生态失衡 , 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状态的1000倍 。
而这些问题的始作俑者 , 正是人类的各种行为 。
在纪录片结尾 , 展示了一张NASA在40亿英里之外拍下的地球照片 。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 , 地球只是图中灰尘颗粒大小的一个蓝点 。
它看起来如此渺小 , 却也是人类历史的一切 。
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在乎 , 那才是真的没救了 。
回顾以上这些纪录片 , 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
在全球气候变暖之下 , 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生物多样性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自身 。
或许两极冰川融化 , 北极熊无家可归 , 我们无感;
或许遥远的太平洋上一个小岛被淹 , 我们无感;
那如果有一天 , 我们的家园也消失了呢?
再者说 , 这些纪录片都是国外的 。
那么国内有没有聚焦于此的纪录片呢?
很巧 , 最近恰好有部纪录片也戳中了这一痛点——
《秦岭如何改变中国》 。
这支纪录片一经上线 , 立刻刷屏 , 就连人民网也进行了发布 , 并号召大家共同致力于“为地球降温1℃” 。
纪录片解答了一个问题:
为何热搜高温榜上的都是南方城市 , 中国南北方的温度为什么会有巨大的差异?
也向我们展示了秦岭山区生物多样性的美好 。
秦岭是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条山脉 。
熟悉在于 , 它是教科书里的南北分界线;
陌生在于 , 众人不知它何等宽阔和广大 , 也不知它是何等高耸和多元 。
秦岭所处的位置极其特殊 , 在季风的必经之路上 。
因为它的存在 , 天然地将我国划分为南北区域 。
秦岭以南 , 是温暖潮湿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
秦岭以北 , 则是更为干燥寒冷的暖温带季风半湿润区 。
此外 , 秦岭还构建起了一个极其多变复杂的山地环境 。
孕育了万千生灵 , 成就其「世界生物基因库」之名 。
上世纪80年代 , 人们在秦岭南坡发现了7只曾被认为灭绝的朱鹮 。
后续通过大量的保护与繁育工作 , 使其数量增长至7000余只 。
从此与川金丝猴、羚牛、秦岭大熊猫一起 , 并称为「秦岭四宝」 。
还有很多古老的生物 , 在这里幸存至今 。
例如珙桐、红豆杉、娃娃鱼等 , 它们都是生活在秦岭的活化石 。
《秦岭如何改变中国》就像是秦岭的注释词条 , 让我们看到了秦岭不为人知的一面;
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 , 要更好地守护秦岭 。
守护它的宽广与隐秘 , 守护它的高耸与生机 。
同时又不局限于秦岭 。
我们也应该以更加绿色 , 科学和可持续的方式 , 去守护这片大地上所有的山脉、江河、湖泊和森林 。
只有这样 , 我们才能更好地 , 更加长久地与这片伟大的山河共存 。
恩格斯曾经说过:
「人类每一次自以为是的胜利后 , 自然界都会报复 。 不放过任何生物 , 尤其是人类 。 」
身处同一片天空下 , 我们无法独善其身 。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种种危害 , 每个人都应该正视自己所拥有的力量 。
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 减少碳排放 。
个人的行动看似微小 。
但是聚沙成塔 , 所有人凝聚起来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
一起致力为地球降温1℃ , 创造“科技·绿色·明天” 。
因为地球有的是时间 , 只是留给我们人类的时间 , 不多了 。
【这火出圈的热搜,该降降温了】
推荐阅读
- 北极出现史前生物尸体,对于人类来说不是好事,科学家感到担忧
- 川渝高温只是灾难的开端
- 人类活动加速全球变暖,这是个真命题吗?|九派时评
- 人类未来可能会面临“三大灾难”?需要重视起来,这可不是瞎说
- 假如高温成为常态,人类耐高温的极限是多少?
- 会再次拯救人类吗?4900万年前高温事件,红萍的出现“力挽狂澜”
- 潘多拉魔盒开了?西伯利亚几年前的洞穴狮子尸体,死于28000年前
- 40℃高温频繁上演!假如高温成为常态,人类耐高温的极限是多少?
- 北极扛不住了!这绝对不是好事,冰川融化加速,远古病菌或将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