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娃娃鱼被滥捕,野生数量减少8成,暴利背后是怎样的危机?( 二 )


不法分子之所以会专门捕捉娃娃鱼的幼苗 , 目的是卖给各地的养殖场 。 养殖场虽然也可以自行繁殖幼苗 , 但在90年代 , 国内娃娃鱼的养殖才刚刚起步 , 技术难度大而且成活率非常低 。 于是 , 成活率更高、更容易获得的野生苗种就成了“众矢之的” 。
疯狂的娃娃鱼养殖
娃娃鱼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以及观赏价值 , 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 , 在养殖端掀起了一股股热潮 。

娃娃鱼的养殖
国内的娃娃鱼养殖始于1978年 , 湖南省桑植县的大鲵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率先着手养殖 , 4年之后便突破了亲鲵繁殖技术 , 成功培育出了109条幼龄娃娃鱼——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人工繁育的娃娃鱼幼苗 。
娃娃鱼的养殖 , 不可谓不暴利 。 在陕西等地 , 最早一批掌握娃娃鱼饲养技术的养殖户 , 基本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 娃娃鱼的暴利产业持续了十几年 , 越来越多的人集中涌入娃娃鱼市场 , 养殖产量逐年升高 。
但是从2012年开始 , 国内的娃娃鱼价格却集体下跌 , 甚至出现了市场价格低于养殖成本的尴尬局面 。 一方面 , 是因为规模化养殖导致产量提升 , 大量娃娃鱼集中出塘上市 , 必然导致价格下跌;第二则是受到了相关政策的影响 , 限制性的消费条例导致高端市场大幅缩水 。

工厂化养殖
由于市场不稳定 , 价格波动大 , 很多养殖户经常面临“无论卖不卖都会赔钱”的困境 , 一批又一批养殖户因此被集体劝退 。 如今 , 娃娃鱼养殖业的野蛮增长时代已经宣告结束 , 整个行业越来越趋于理性 。
顺便多说一句 , 娃娃鱼是国家保护动物 , 要想养殖必须提前向当地渔政部门申请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经营利用许可证以及运输证等 , 否则均属于非法养殖 。
灭绝风险依然存在 , 保护还不能放松
娃娃鱼的人工养殖在国内一度如火如荼 , 堪称疯狂 。 截止到2020年 , 各地科研机构和养殖场繁育的苗种数量已达到2500万~3000万尾 。

娃娃鱼
然而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并没有因此改变娃娃鱼的生存等级 , 野外物种依然定级为“极危”状态 。 这主要是因为相关调查表明 , 野生娃娃鱼的数量依然呈下降趋势 , 估计目前仅存5万多条 。 统计数据表明 , 和上世纪50年代相比 , 国内的野生娃娃鱼至少下降了80% 。
虽然科研调查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 , 但依然值得我们深刻警醒 。 娃娃鱼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 , 如今却只分布在湖南、湖北、陕西、贵州等局部地区 , 生境支离破碎 , 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 更令人痛心的是 , 民间依然存在偷捕娃娃鱼的现象——只要黑色的利益链条没有完全斩断 , 野生娃娃鱼的灭绝风险就始终存在 , 保护就还不能放松!

保护娃娃鱼需要广大群众积极监督 , 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 , 还需要提高增殖放流数量 , 有序恢复野生种群 。 只要各界积极行动起来 , 相信野生娃娃鱼终能脱离危机 , 再次回到溪流山涧!
【秦岭娃娃鱼被滥捕,野生数量减少8成,暴利背后是怎样的危机?】对于野生娃娃鱼的滥捕和保护 , 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