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雍正和他最最亲爱的十三弟,关系究竟有多好?( 四 )



怡亲王:“……然而臣等每日习于皇上跟前役使行走,今出来游猎已近四十日,不曾得以觐见圣颜,委实思念皇上 。……”(传下去,怡亲王跟他哥撒娇了:哥哥我想你啦 。)
朱批:“尔等已无数次听闻朕安,朕亦得知尔等相安愉快 。此如同在一起矣,何须思念 。……”(雍正不开玩笑了,安慰他弟:你们知道我平安,我也知道你们平安,就像在一起啦,不要想我 。)
一来一往的交流中,一个宠爱弟弟的哥哥和一个敬慕哥哥的弟弟跃然鲜活于眼前 。
肆 中年·音容宛在

天公不作美,胤祥并没有能陪伴胤禛走到最后 。
雍正八年,怡亲王病故,年仅44岁 。直到去世前,胤祥还在想着去勘察水坝现场的事,最终因力不从心,才吩咐信任的臣子代为监修 。
胤禛悲痛欲绝 。胤祥此前对他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导致兄弟俩没能见到最后一面,从此成了胤禛的心病 。因为胤祥病逝在五月初四(近端午),从此他再也不愿过端午节 。
此后多年,但凡看到胤祥为自己监造的器物、大臣们提到怡亲王旧事、怡亲王曾经举荐的人才,胤禛都会忍不住想念起这个从小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弟弟,一次又一次地上谕:
雍正|雍正和他最最亲爱的十三弟,关系究竟有多好?
文章图片

“自去年冬越王抱病以来,朕萦于怀,无刻稍释,商榷医药,默祷神祗,以寄沉疴顿起 。乃今医药罔效,祈祷不灵,天何夺我忠诚辅弼之贤王如此之速也?……在王一生忠孝正直贤智慧绝之人,而朕顿失此柱石贤弟,感痛悲哀何能自已耶?”(质问天公为什么要夺走自己视同国之柱石的弟弟 。)
“王之年齿小朕八岁,不但赖王赞襄朕躬,且望王辅弼于将来,为擎天之柱石,立周公之事业,使我国家受无疆之福,此实朕之本怀,岂料王竟舍朕而长逝耶!尔诸臣试思之,君臣之间求诸如王之与朕同心同德,无欺无隐者,岂可再得?何能遣朕心之悲耶?”(把弟弟比作辅政周公,感慨从今以后再也没有像弟弟一样与自己同心同德之人 。)
雍正|雍正和他最最亲爱的十三弟,关系究竟有多好?
文章图片

怡亲王工作过的地方 。来源/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截图
“今不料怡亲王贤弟仙逝,朕从前意望凡朕生前身后朝廷内外大纲节目得王一人,朕实心神俱为之安悦,毫无疑顾 。今不幸朕弟舍我先逝,朕之悲悼思痛且不必言,朕向日之所望一旦失矣,实如失倚护,方寸乱矣,心忐忑矣 。然断不可轻宗社、负皇考,轻重倒置,为无益之伤心身也 。但倘心力之所不能,无可奈何之事,亦不得不为预备,不然则朕为天地列祖之罪臣矣 。……况朕弟生前爱朕之诚,便此仙举,亦代朕而逝 。况朕恙之愈,有不便谕卿处 。朕一者不忍负皇考,再者勉慰朕弟之仙灵,万不肯为无益伤理之举也 。”(这里雍正开始自省:弟弟去世了,自己不能一味沉湎于悲痛中,更要好好治理国家,不能辜负弟弟的期望 。)
在写给胤祥的祭文中,胤禛也多次提到:“……惟有敬念皇考托付之重,深体贤弟辅弼之忱,于当日忠谠箴规之言,比时未曾见诸施行者,必追忆而悉践之,力图政治之有成,以不负皇考,不负贤弟,庶几在天之灵为之欣慰,而默相庇佑焉 。”(要好好工作才对得起弟弟的规劝和辅佐 。)
雍正|雍正和他最最亲爱的十三弟,关系究竟有多好?
文章图片

来源/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提及自己的弟弟,胤禛总是不吝于各种夸张的词汇,谥号为“贤”“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天神”“为国柱石,为世楷模”“忠诚正直之心,沉毅坚刚之力,宽厚和平之量,精明豁达之才”“不朽之盛烈,宇宙之全人”(笔者提及怡亲王时均称其为“胤祥”而非“允祥”,也是因为雍正亲命复其名为“胤”,成为唯一一个不用避讳之人)……

除此以外,还将这份恩宠继承到胤祥的后代身上,封铁帽子王,世袭罔替 。在计划给胤祥建祠堂时,胤禛还说:“将来怡亲王建祠后,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迁怨于王,以泄悖逆之私愤,妄生谤议,暗事摧残者必有之,然此皆与朕为梗,与王无涉也 。若朕万年之后,吾弟之隆盛功德,百世流芳,愈久愈能彰显处,朕可预信矣 。”(你们要怨就怨我,不要迁怒我弟弟,所有的过错都由我承担 。)
由此可见,事实上,胤祥并非人人敬爱,原因在于他辅政时的清廉无私、不结党羽,定然得罪了很多浑水摸鱼之人 。胤禛自己也是清楚的,否则不会在组织祭祀怡亲王时使人密报王公大臣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哀痛(这个做法真的又霸道又让人哭笑不得),不诚心的多半都要被秋后算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