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第一个海外租借地 , 诗巫是华人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重要见证 。
999年的租期 , 比清廷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任何一个不平等条约都要长 。
消息传回国内 , 一时引起轰动 。 就连孙中山先生都大加赞叹:“此为鸦片战争以来 , 中国对外签订的第一份平等之条约!”
找到落脚点后 , 黄乃裳返回福州 , 招揽百姓前往诗巫垦荒 。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 , 1901年初 , 第一批百姓在黄乃裳的带领下 , 穿越茫茫南海抵达诗巫 。
接着 , 又有第二批、第三批 , 前前后后共计1118人 。 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 涵盖士、农、工、商、医各行各业 。
这些在清廷的压迫下走投无路的人们 , 在遥远的异国他乡 , 开启了自己崭新的篇章 。
当时的诗巫 , 完全称得上是一片蛮荒之地 。
随处可见热带雨林 , 遍地都是低洼沼泽 , 还流行着登革热、疟疾等传染病 , 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有着很大的威胁 。
这群勤劳的人们 , 丝毫没有被危险与困难吓倒 , 他们早起晚归 , 伐木屯田 , 开始了大规模的垦荒活动 。
《诗巫风云》剧照:黄乃裳率福州人移民开发诗巫
黄乃裳分给每个垦农30亩地 , 并向拉者借贷了一笔资金 , 搭建亚答厝(一种南洋传统建筑形式) , 作为人们的住处 。
亚答厝
为了方便民众 , 他开设商店 , 取名“新福州垦场公司” , 出售米、盐、布、咸鱼等生活必需品 , 又开设诊所、创办学校 , 为民众提供医疗 , 为孩子们提供教育 。
千余人的生计 , 被黄乃裳安排得井井有条 , 他们开垦了几千亩良田 , 种植番薯、杂粮、蔬菜等作物 , 获得了极大的丰收 。
他们在垦区间修建大路 , 在河流上架起桥梁 。 短短数年 , 城市的雏形在这片原本荒芜的大地上 , 奇迹般地搭建而起 。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 , 他们开发了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 , 引种高经济价值的橡胶 , 开工厂、搞运输 , 和周边城镇做起了生意 , 生意做得如火如荼 。
历史学家沃尔克在他所著的《徜徉在南洋野蛮人之间》一书中 , 详细地记录下了这一繁华的景象:
“诗巫这里的河流非常宽阔 , 将近一英里 , 河岸旁是马来人的村庄……中国人在这里大做生意 , 经过这条河从达亚人和其他当地人那里获取巨大的利润 。 ”
勤劳的中国人 , 给诗巫带来了繁华 , 也将故乡的文化 , 在这片大地上播散开来 。
他们将诗巫称作“新福州” , 保留着福州的各种传统习俗 , 黄乃裳立下规矩 , 要求华人及其后裔永远“勿忘国语 , 勿忘福州话” 。
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 。
抗日战争爆发后 , 他们从老人到孩子、从商人到农民 , 无不省吃俭用存下钱来 , 寄回中国支援抗战 。
【一个被通缉的福建人,带着1000多人逃到海外,建了一座中国城】血浓于水 。 遥遥一海之隔 , 他们以实际行动 , 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
很多人认为 , 黄乃裳会一直留在诗巫 , 坐拥着大笔财富 , 安然度过余生 。
但事实并非如此 。
他只在诗巫待了4年 , 等到同胞们生活步入正轨 , 他便将管理工作移交给下属 , 只身返回了福州 。
他惦记着家乡 , 在他看来 , 移民改变的仅仅是1000多人的命运 , 而遥远的祖国大陆 , 还有几万万同胞正遭受着苦难 。
唯有革命 , 才能彻底推翻清廷的腐朽统治 。
黄乃裳与同盟会诸人合影
回国后 , 他积极为革命奔走 , 前往上海会见宋教仁、蔡元培等人 , 又在厦门主办报纸《福建日日新闻》 , 大力宣传革命 , 抨击腐朽 。
不久后 , 他的报纸被强制停刊 。
但他并未妥协 。 他会见孙中山 , 加入同盟会 , 继续投身革命运动 。
他参与领导了潮州黄冈起义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 , 又带头组织学生编成“炸弹队” , 配合福州地区的武装斗争 。
《诗巫风云》剧照
福州光复后 , 黄乃裳出任福建政务院副院长兼交通司司长 , 大力发展实业、兴修水利、振兴教育 。
当时福建地方财政困难 , 诗巫的华人们得知情况后 , 纷纷伸出援手 , 寄来捐款 , 为家乡的建设增砖添瓦 。
正所谓大器晚成 , 兜兜转转半生 , 黄乃裳终于踏入仕途 , 有机会一展抱负 。
然而就在这时 , 袁世凯窃国 , 开始大肆迫害同盟会会员 。
推荐阅读
- 首次成功育出“国宝”金斑喙凤蝶雌蝶,它有多罕见?这意味着什么
- 2012年福建一起风流女子以身抵债引发的家庭悲剧
- 男子6岁时被拐卖,35年后找到家发现父母已离世,人贩子是亲小姨
- 割亿万富翁韭菜的人
- 福建女子和闺蜜灌醉男友,拍不堪视频牵出骇人大案,过程细思极恐
- 福建一女子买衣服,试穿勒出一身赘肉,导购直夸:你的身材好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