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灶财:称香港是自家祖产,坚持涂鸦宣誓主权50年,如今影响深远( 三 )



但当人们静下心来 , 仔细品读这些曾经在街头巷尾无数次看过但因不屑而没有细看的涂鸦时 , 竟发现确实还挺有美感的 , 杂乱之中自有章法 , 朴拙中透着可爱 。
就这样 , 一个只上了两年学、没经过任何艺术训练“疯子”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家 。
从此以后 , 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
2003年 , 全球最重要的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邀请曾灶财参展 , 也是该展自1895年创办以来首次邀请香港艺术家参展 。
虽然由于香港艺术发展局不承认曾灶财的艺术家身份 , 导致他无法亲自前往展览 , 但他的作品最终还是被策展人带到了现场 , 一经亮相就引起了轰动 , 连像奈良美智顶级的艺术家都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 。

2004年10月底 , 曾灶财的作品正是登上苏富比秋季拍卖会 , 一幅51CM*76CM的水墨木板作品竟然被拍出55000港元的高价 。
在同年举办的“十个最代表香港的设计”评选活动中 , 曾灶财的作品更是毫无悬念地高票入选 。
在此之后 , 他的作品从单纯的艺术品变成了香港的文化符号 , 被涂在了汽车、 T恤、环保袋、方巾等等各种物品上 , 有着强烈的辨识度 , 人们一看就知道这就是曾灶财 , 这就是香港……
一代传奇殡天去 , 世上再无九龙皇2007年7月25日 , 曾灶财因心脏病在香港九龙医院去世 , 一代传奇就此落幕 。

听闻“九龙皇帝”“驾崩”的消息 , 香港文化界名人如梁文道、MC仁、易斐等人都表达了哀悼和敬意 。
曾灶财去世后 , 香港市民再也看不到那个拄着双拐在街头乱写乱画的老人了 。
他之前的作品也因影响市容而逐渐被清除 。
但清除完毕之后 , 人们才发现 , 市容是整洁了 , 但剩下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 , 冷冰冰的玻璃幕墙 , 那香港的特色在哪里呢?城市的温度又在哪里呢?人们这才意识到曾灶财的涂鸦对香港的重要性 。
于是 , 广大香港市民自发组织了名为“九龙皇帝子民”的团体 , 呼吁香港政府保护曾灶财的墨宝 , 延续香港人的集体记忆 。

终于在2009年 , 香港特区政府认同了曾灶财墨宝的文化价值 , 开展了对曾灶财墨宝的修复保护工程 。
但这时曾经遍布香港大街小巷的曾灶财墨宝早已所剩无几了 。
剩下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 大多因基底问题无法给予更好的保护 , 最后除了将尖沙咀天星码头石屎柱和观塘道电灯柱上的两处墨迹装上防护罩之外 , 其他的在拍摄影像资料后只能任由它们雨打风吹 , 慢慢的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了 。
如今香港回归祖国已经有20多年 , 在历史的经纬下 , 在重新审视曾灶财当年的举动 , 应该不会有人再说他疯了吧 。
抛开文化和艺术不谈 , 曾灶财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控诉英国政府侵占土地的行为 , 俨然就是香港反殖民主义的先锋 。

他的无畏勇气让现在香港某些狂舔西方的人情何以堪?
香港的街头再无曾灶财 , 现在千城一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 香港市民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之间 , 面对着相似的摩天大楼 , 相似的街道 , 恍惚之间是否也会有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呢?
曾经的香港用包容创造了曾灶财 , 却没有用包容把他长久的留下 , 这是香港的遗憾 , 绝非是曾灶财的遗憾 。
已经离世的曾灶财 , 并没有因为淡出香港街头而被人遗忘 , 反而成了艺术界、学术界挖掘不尽的瑰宝 。

最后以林一峰的《涂城者》表达对曾灶财的敬意:清风两袖悠然自在到处走 , 闹市内挥御笔墙壁电箱灯柱 , 记载史诗港九最强 , 汗水混了墨水字体大小参差 , 笑脸始终不变样;最爱喝可乐 , 白纸木板石屎旧衫浴巾餐牌 , 到处都可展所长 , 割地收地煲呔曾或董建华 , 领土始终不变样……
参考文献1、澎湃新闻:《涂鸦在香港 , “九龙皇帝”曾灶财和他的街头书写》
2、中国新闻网:《涂鸦在香港 , “九龙皇帝”曾灶财和他的街头书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