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散文:古城镇失去韵味,不是因为商业化,而是丢掉了从容( 二 )



人多了 , 人们的脚步急了 , 说话的声音也大了 , 入住的“高端”酒店 , 除了价格感人 , 服务标准 , 找不到从前的随意 。 幸好还有一些小店 , 老店 , 进门店家不会停下手中的事 , 点头问候:“来了?”两个字 , 回到家中 。
温一壶老酒 , 要几碟小菜相佐 , 爱逛街的女人孩子出门而去 , 我和老父端坐小桌前 。 桌子光亮不油腻 , 有些许裂痕尚算平整 。 店家老人开着收音机听曲 , 我们偶尔问几句话 , 他用混着当地口音的普通话缓缓回应 , 一个地点后面必然跟着此地的故事 , 一个景点后面必然跟着另一个人少景相似的景点 , 一个打卡美食后面必定跟着一句:“那个不好吃”的评论 。
是他们食古不化吗?不是 。 当小吃成为烤面筋炸臭豆腐轰炸大鱿鱼的千篇一律那一刻起 , 这些老人 , 这些古城镇时光的守护者 , 所言所行 , 已是这里那里仅剩的味道 , 他们对接久远 , 慢待现在 , 活在当下 , 不忘和风细雨 , 不怨人心不古 。 他们是古城镇上长着小草的瓦片 , 是青石板中覆的青苔 , 是蓦然回首处的灯火通明 。
从容 , 留在了他们的脸上心里 , 从容 , 被我们抛之脑后 。 如今世情 , 留恋旧时光是种罪过 , 既然如此 , 我们又怎能强求古城镇留得住“古”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