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第一人”沈太福,许诺24%年息,中国人民银行怒了( 二 )


散会后 , 这项技术有了专家认可 , 由此名声大噪 , 一度被炒到“奇货可居”的地步 。 此时 , 不明真相的投资者为了得到高利润 , 蜂拥而至 , 长城公司设在全国各地的“技术开发合同”办事处 , 每天都门庭若市 。 于是 , 短短数月 , 沈太福就筹到了10多亿元的资金 。
为了巩固诈骗成果 , 让投资者们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 从6月份以后 , 沈太福就在舆论方面下足了功夫 。 很长一段时间 , 全国各主要报刊开始连篇累版地报道长城公司的情况 , 其发生频率之高 , 版面之显著 , 都是近年来罕见的 。

在这些报道中 , 将长城公司的集资活动 , 美化成“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次创举” 。 还引用数据说“长城拥有12亿元固定资产 , 各类专利技术300多项 , 产品订货高达15亿元 。 ”
但据一位知情者透露:


长城公司所谓的300多项专利 , 只是内反馈电机配套的各种型号的生产机械 。 所谓的15亿元订货 , 那只是业务人员向企业推销时 , 从对方那边得知的需求量 。
可惜 , 不明底细的人看到这些报道 , 难免会怦然心动 , 然后心甘情愿地掏出钱来投入其中 。
为了让长城公司看上去“合法正规” , 沈太福花大价钱请了一个律师团 。 每当沈太福将集资方案拿出来时 , 这些律师就忙不迭地从法律上论证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 , 即使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制止了沈太福的集资活动之后 , 他的律师智囊团还积极为其出谋划策 , 险些导演了一出长城公司状告中国人民银行的闹剧 。
沈太福纸醉金迷之后 , 企图“金蝉脱壳”话说 , 沈太福许诺高达24%的年息 , 他究竟有没有能力兑现呢?据相关金融专家分析:

当下全世界的资金利润一般都在15%以下 , 10多亿元的巨款能取得10%的利润已经不容易了 , 要偿还24%的年息 , 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
众多的投资者并不知道 , 他们与长城公司签订的“技术开发合同” , 只不过是蒙骗人的招牌 , 在沈太福的眼里如同是几张废纸 。 合同里明确地说 , 公司在一年之内产生1亿元的产值 , 然而3年的时间过去了 , 全公司仅仅卖出电动机60台 , 价值只有600多万元 。
那么 , 沈太福拿着10多亿元的集资款都干什么去了?
为了使自己制造的“水泡”越吹越大 , 骗取更多的资金 , 沈太福先后在全国设立了20多个分公司和100多个分支机构 。 开分公司、装修公司、购买设备等 , 这都是花得集资的钱 。 这些分支机构原本就是用来营造假象的 , 所以根本不盈利 。

除了侵吞资产外 , 沈太福还大肆挥霍 。 为了彰显他“亿万富翁”的“风采” , 沈太福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相当气派 。
沈太福的小跟班后来爆料说:

“他出行代步 , 乘坐的是高档的‘奔驰’轿车;吃饭多是高档酒店 , 他在明珠海鲜酒楼请客 , 一顿饭就吃掉2万多元;他长期在北京包租了6套高级宾馆房间 , 为自己和朋友所用;他频频出入于歌厅、舞场 , 为博歌女一笑 , 他曾一掷万金;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 他不仅自己雇佣了保镖 , 还专门请2名保镖用专车接送儿子上学 。 ”
值得一提的是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沈太福的私欲日趋膨胀 。 仅1992年2月 , 沈太福就从集资款里一次取出200万元 , 据为己有 。 几天后 , 他又取出100万元 , 以妻子的名义分3次存入储蓄所 。 由于他妻子管控着公司的财政大权 , 所以 , 沈太福曾这样说过:“我在公司提了款很多 , 但那都是我自己的钱 。 ”

眼看着钱款一天天地在减少 , 沈太福也想着“金蝉脱壳”之计 。 他的办法是争取让投资款变成公司的股票 。 这样即使公司破产倒闭 , 骗局败露 。 作为股民的投资者也只能自担风险 。
为了达到这一不可告人的目的 , 沈太福指使有关人员开出2亿元的假发票 , 频繁地向分公司调拨资金 , 营造出一种公司效益很好的假象 。 另外 , 在2个月的时间里 , 他还向税务部门“主动”交纳了1100多万元的税金 , 以此证明自己拥有强大的经营实力 , 为争取公司股票早日上市作铺垫 。
然而 ,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被沈太福蒙骗住了 。 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 , 从一开始就认定了沈太福搞得是一场骗局 。 这家公司名叫“北京海淀永航技术开发公司” , 屈维谦是该公司的副总经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