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向北再走三十多公里 , 一直藏诸深山的新青湿地公园 , 终于闯入了眼帘 。 其入口 , 也同样与公路服务区一体化 。 这里是白头鹤的栖息繁殖地 , 同时也是八百多种动物、一千多种植物的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和基因库 。 草本、森林、灌丛沼泽湿地等多样性湿地 , 组合在一起 , 这里更是典型的寒温带泥炭沼泽湿地 , 面积达4500公顷 。
我和林果抵达时 , 有幸赶上白头鹤放飞 。 数十只白头鹤在湿地上空飞舞盘旋 , 在蓝天白云下尽展英姿 。 公园工作人员自豪地对我们说 , 这样的景象 , 在别的地方是见不到的 , 欢迎你们常来新青湿地公园看看 。 开车来这儿 , 最方便 , 最顺畅 。
林果说自驾的一个基本考虑 , 是尽量不走寻常路 , 避开人人都走
于是 , 在返程途中 , 林果驾车从伊春市区绕出 , 换了一条当地人也不怎么走的一条普通公路南下 , 路况真的很好 , 虽然窄了些 , 但是车少 , 极为通畅 。
路上 , 我们与大丰河不期而遇了 。
大丰河其实一点也不大 , 相反 , 它是一条极小的河 。 一开始并不知道这条河的名字 。 向车外望去 , 发觉公路是紧紧傍着一条清澈无比的河流在前行 , 但是有时 , 行进中这条河又脱离了我们的视野 , 一抬头 , 原来它在路边树林外侧的不远处奔涌 , 过了一会儿 , 它又拐回来了 , 向我们重新靠拢 , 和公路一道向前奔跑 。
公路与河流 , 一个在稍高处 , 一个在稍低处 , 不离不弃 , 兄弟般相互照应着前行 。
在下午倾斜着的光线照耀下 , 河水清澈甘冽 , 泛着碎银的光 , 波平如镜 , 在无声中畅快奔流 , 像山野里无人管束而又清新可爱的疾奔少年 。 河流不宽 , 大约只有三十米 , 榆树和其他不知名的树丛一簇簇 , 绿意婆娑 , 分列两岸 , 高低错落着 , 连接在一起 , 形成庞大的榆树群落 , 蔚为壮观 , 它们在水中的曼妙倒影 , 清晰动人 , 绵延不绝 。
这样的山野河流景致 , 实不多见 。
我们把车停下 , 正好碰到一位骑摩托的当地农人 , 便向他打听 。 他在岸边种了点庄稼 , 来打理一下 。 他说这就是大丰河 , 起源于老白山之巅 , 那上面有红松原始森林 , 树龄达三四百年 。 河长只有八十公里 , 是汤旺河支流 。 清澈见底的河水 , 看得见鱼儿成群游走 。 早年它是运送木材的河道 , 后来搞起了漂流 , 小兴安岭第一漂 , 说的就是这里 。
正说话间 , 一阵火车汽笛声惊扰了我们 , 我们发现在河西岸 , 一列黑色货车沿着隐身于草丛中的窄窄铁轨 , 从这里经过 , 惊散了水边一大群鸟儿 。
这么好的地儿 , 为什么没看见有人来呢?我们问 。 农人说 , 当年伐木时很是热闹 , 现在早就不伐木了 , 当然就人少了 , 就是偶尔有钓鱼的开摩托过来 , 有时候三五成群 , 但钓完鱼后又悄没声地走了 。
驶离大丰河之后 , 我们在金山屯、南岔和带岭做了短暂停留 , 这些林业局所在地 , 风格相近 , 都是静悄悄的林业小镇 , 小街规整寂静 , 林荫路短小而通向幽深 , 老百货大楼 , 依旧是小镇繁华区段的大体量建筑 , 墙体风雨剥蚀 , 挂了几十年的招牌不曾更新 , 字体超大 , 但字迹模糊 。 居民小区都是以多层建筑为主 , 没有高层建筑 。 仿佛时光倒流 , 令人感觉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氛围 。
时间关系 , 我们不敢耽搁 , 继续匆匆赶路 。
由于修路的缘故 , 导航把我们引向了一条林区内部的公路 , 这超出了我们的预想 。 无论林果怎样尝试改变线路 , 但是导航坚定不移 , 它给我们指定的唯一线路 , 是从乌马河通往带岭的公路 , 这就是乌带公路 。 而此前 , 我们对这条公路一无所知 。
我在手机上紧急搜索 , 通讯信号不怎么好 , 断断续续的 , 但是我们还是对这条误打误撞上的公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
丁毅/绘
网上信息不多 , 但可以确定的是 , 原来这是一条旅游公路 , 一条长达100多公里景色壮美的林荫大道 , 令人喜出望外 。 两侧宽阔无边的林带密不透风 , 中间牢牢地抱紧一条坦荡的长路 , 直通天边 。 天边 , 森林与白云齐一 。
虽然是双向两车道 , 却见不到什么车辆 。 欧阳娜娜的导航语音 , 不断提醒各种急转弯 , 但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中 , 我们实际上未曾遇到一辆对向来车 , 后面也无车跟随 , 会车的情况从头到尾没有发生过 。 当然 , 也因为天色向晚 , 再加上娜娜的高频率提示制造了紧张空气 , 我们犹犹豫豫 , 终于还是未敢停车 。
推荐阅读
- 古镇|你见过星光花海吗?吉林的这个地方,日夜各有玩法门票免费
- 西塘|郭进拴|西塘入画来
- 北京市|来到朝鲜吃宵夜,是什么体验?能吃得惯吗?
- 古镇|千年历史,汉唐古镇!福建这一古城,建筑独特,还被誉为两宋名城
- 古镇|苏州这座水中生长出来的古镇,诉说着千百年来“人家尽枕河”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