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22岁即将二婚的大衣哥儿子,才明白什么叫“财多伤人子”( 二 )


就连离婚两边闹僵 , 也是大衣哥帮儿子“七问”陈亚男 , 朱单伟一句都无法为自己辩驳 。
对于这样一个丈夫来说 , 或许只有他的身家最吸引人 。

只图利的陈亚男 , 确实不算道德 。
可但凡朱单伟有主见一点 , 硬气一点 , 独立一点 。也不会让别人这样趴在身上吸血 , 踩在头上欺负 。
人只会捡软柿子捏 。
如果一个想从婚姻获利的人在寻找猎物 , 那么像朱单伟这样有钱却没多少见识 , 富足却安于现状 , 衣食无忧却过于憨厚到缺乏生活智慧的人 , 岂非是最好的对象?
有句话叫:匹夫无罪 , 怀璧其罪 。
大衣哥给了孩子优渥的生活 , 却没能教给他们创造生活的能力 。
给了他们可观的金钱 , 却没能让他们学会驾驭金钱的本事 。
当一个人除了财富 , 一无所有时 , 这便不是幸运 , 而是悲哀 。
难怪拥有着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财产的朱单伟 , 总被嘲笑“有个好爹” 。
很难想象 , 没有了父亲大衣哥 , 他还能走得多远 。

不禁联想到一个词:铲雪车式父母 。
指的是有些父母 , 不忍心看到孩子吃苦 , 便总是第一时间帮孩子解决 , 扫清一切障碍 。
既然人生大部分的难都是因为缺钱而出现的 。
那就多挣钱 , 多给钱 , 多留钱 。
用物质 , 帮孩子熨平人生的一切褶皱 。
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 。
被称为《变形计》“史上最难改变主人公”的施宁杰 , 自幼父母离婚 。
妈妈工作太忙 , 零花钱就成了给孩子的最好安抚 。

喜欢音乐 , 妈妈就花钱送他去北京读音乐学校 。
结果上了一年 , 就退了学 。
想拍电影 , 妈妈就给了他30万 。
结果他不过是拉着一群朋友 , 在酒店吃喝玩乐挥霍一空 。
这是有钱的 。普通的父母呢?也在苦哈哈地用自己的辛劳 , 尽力帮孩子铺出一个光鲜的人生 。
有成年的儿子 , 欠了债 , 自己还不起 。
年过60的老母亲 , 每天凌晨一点出门 , 冒着冬夜的寒风捡废品卖钱帮儿还债 。

有年轻的男孩 , 想在朋友面前有面子 。
捡破烂的母亲 , 自己还用着十几年前的旧山寨机 , 省吃俭用 , 给儿子买了辆奥迪 。
有23岁的女孩 , 在西班牙留学 。
日常晚餐只是一碗小米粥、一碟小菜的父亲 , 每个月耗尽工资 , 都要给女儿1万元的生活费 。

还有新闻里 , 那些孩子想买房、结婚、创业 , 动辄砸锅卖铁、掏空老底的父母 。
那些到老了还在节衣缩食想给孩子多留一些的父母 。
中国父母 , 总想给孩子得太多了 。
可如同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说的那则“翠鸟移巢”的故事 。
一开始 , 翠鸟为了避免灾祸 , 总会把自己的巢筑得很高 。
可小鸟孵出来后 , 翠鸟非常疼爱它们 , 生怕它们不小心掉下来摔坏 , 就把鸟巢移低一些 。
等小鸟长出了羽毛 , 还在蹒跚地学会飞翔 , 翠鸟就更担忧了 , 又把巢移得更低 。
结果 , 有人轻而易举地 , 就把小翠鸟捉走了 。
每个孩子都像小小的翠鸟 , 父母在过度的物质保护中 , 不断将自己的底线拉低 。
可没有人能庇护孩子一生 。
当ta根本没来得及学会飞翔 , 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时 。只会发现 , 原本对自己有求必应的世界 , 突然间变得无比残酷 。

我老家有对母子 。
老太太60多岁 , 年轻时做过点小买卖 , 有点积蓄 , 很宠独生子 。
儿子快40岁 , 大专毕业就没认真上过班 。
进厂嫌太累 , 当保安嫌工资低 , 跑出租嫌攒不下来钱 。
老太太心疼儿子老大不小还没安定 , 掏了一大笔钱 , 给他买了套两居室 , 帮他娶了个媳妇 。
谁知结婚生子了 , 儿子还不长进 , 班也不想上 。
老太太时不时给他塞钱 , 甚至每天做好一日三餐送到儿子家 , 就是怕他吃快餐 , 伤身体 。
几年前 , 老人家去世了 。
倒是给儿子留了笔钱 , 可这半辈子扶不上墙的儿子 , 哪里能守得住财 。
没半年 , 赌博输个精光 , 如今老婆带着孩子走了 , 自己也没个正经工作 。
他日日喝得烂醉 , 喝完就撒酒疯 , 咒骂着世界不公 , 闹得整栋楼的人都嫌他 。
老太太九泉之下若有灵 , 不知道会不会心酸:
自己到底是爱孩子 , 还是害了孩子 。
想起曾在一档叫《东方110》的节目里看过一个40岁上海男人的故事 。
他叫阿荣 , 能力平平 , 资质平平 , 做着收入一般的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