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14天周期,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二 )



【神奇的14天周期,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上图为中国古代著名的五气经天图 。
根据传统历法和天文观察 , 月亮周期是27.32天 , 从初一月朔到十五月望 , 有十四天的相隔 。
中国古代 , 根据各自天文现象的对比差 , 比如月朔月望和二十八宿的相对位置 , 可以推断出来 , 接下来的天气状况 。
比如:月离于毕雨滂沱(月离于毕 , 俾滂沱矣) , 这句话来自先秦的一首诗:


渐渐之石 , 维其高矣 。 山川悠远 , 维其劳矣 。 武人东征 , 不遑朝矣 。
渐渐之石 , 维其卒矣 。 山川悠远 , 曷其没矣?武人东征 , 不遑出矣 。
有豕白蹢 , 烝涉波矣 。 月离于毕 , 俾滂沱矣 。 武人东征 , 不皇他矣 。

其中关于天气现象的观察和预测 , 就是写实的 , 就像是一种很平常的生活经验和规律一样 , 相当于现在的天气预报的语音体系一样 。
“月离于毕雨滂沱”意思就是说:月亮遭遇毕星必然下滂沱大雨 , 这是一种关于的判断 , 孔子也有关于这个理论应用的记载 。
孙武子曾有“月于箕、壁、翼、珍风起之日也”(月亮走到箕、壁、翼、珍四颗恒星的时候.就是刮风的日子)之论 。
关于三国的天气观察的一些记录参考:
不仅诸葛亮 , 就是司马懿等大军事家都擅长“夜观天象预测风雨” 。 他们都知道:“毕星躔于太阴之分月内必有大雨淋漓”“月掩毕宿五”即有大暴雨等等 。 诸葛亮根据星象预测而有的“七星坛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故事在国人中妇孺皆知 。
在明朝 , 有一种发展较为完善的占星学体系 , 叫做:七政四余 。

是一部综合民间杂术的占星系统 。 七政是指日(太阳)、月(太阴)与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填星、镇星)等星曜;四余是指紫炁、月孛、罗睺、计都等四虚星 。 源于古代中国人民对星辰的自然崇拜 , 七政四余断命 , 是以人的出生之年月日 , 观察七政四余等星曜 , 所居十二宫的庙旺 , 所躔二十八宿的度数 , 以测知人日生之吉凶 。
民间也叫果老星宗 。 是因明一代有本果老星宗而闻名 。 所以有很多种叫法 。 如五星术 , 星术 , 星命术等名称 。
抛开这些听起来封建色彩很浓的叫法 , 其背后就是大数据的算法 。
就是根据星象的相对位置 , 判断事物的状态和发展规律 。

7天 , 14天 , 28天 , 这些周期 , 都是有天文现象支持的 , 在天成象 , 在地成形 。
天文带动下的人类活动 , 健康特征 , 气候疾病学是息息相关的 。
这是一个空白的学科 , 有待人类的科学家 , 更多去探知 。
1天周期也好 , 15天(15N)周期 , 其实是不冲突的 , 在实际应用中 , 有一些精微的套用 , 这需要更多数据的验证和支持 。
(文章部分图源互联网 , 侵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