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被认为已灭绝又重新出现的动物是什么?灭绝物种为何会出现?( 二 )


原本就喜欢吃昆虫的黑鼠把当时数量最多的昆虫之一竹节虫当成了主要食物 , 因此短短的12年时间 , 人们从豪勋爵岛以及附近的海岛上就再也看不到豪勋爵岛竹节虫的身影了 。

直到2001年 , 有人在豪勋爵岛附近的海岩“柏尔的金字塔”上又发现了几只活体的豪勋爵岛竹节虫 , 这种灭绝了70多年的物种才再次以活体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 不过 , 当时发现时 , 该竹节虫的种群数量不足30只 , 所以它又被称为“世界上最稀有的昆虫” 。

第三种:巨水鸡
巨水鸡学名南秧鸡 , 是鹤形目秧鸡科下紫水鸡属下的鸟类 , 它们最早是于1883年在澳大利亚被发现 , 后来在纽西兰、塔斯马尼亚以及附近的岛屿上也有发现 。 从外观上 , 巨水鸡有着红色的腿部、黄红色的喙 , 喙的基部有鲜红色的肉瘤 , 翅膀呈蓝紫色 , 体长平均65厘米 , 不具备飞行能力 。

由于巨水鸡不能飞行 , 行动也非常笨拙 , 所以它们被人发现后就被捕杀 , 仅仅15年的时间 , 到了1898年 , 巨水鸡就被宣布灭绝了 。 不过 , 好在1948年 , 又有人在新西兰发现了几只野生的巨水鸡 , 通过多年的保育 , 目前巨水鸡的数量有224只 , 均栖息在新西兰的自然保护区内 , 属于世界少有的珍禽 。

第四种:百慕大海燕
百慕大是充满了传说的地方 , 在众多的传说中 , 幽灵的叫声无疑是最为人熟知的 , 但其实百慕大的幽灵夜晚的叫声就是百慕大海燕的叫声 。
作为一种昼伏夜出的海鸟 , 百慕大海燕曾经有着庞大的种群数量 , 到了晚上此起彼伏的叫声 , 让这片原本就神秘的海域显得更加的诡异 。

作为曾经百慕大数量最多的鸟类 , 百慕大海燕曾经是过往船只的主要猎杀对象 , 这是因为百慕大海燕是一种几乎终生飞行在海面上的鸟类 , 它们从第一次振翅高飞开始 , 除了偶尔落在过往的船只或者裸露的岩石上外 , 几乎都在空中度过 。
由于过度的猎杀以及它们本身繁殖力较低(5年繁殖一次 , 一次产1枚卵) , 所以到了17世纪20年代 , 人们就看不到百慕大海燕了 , 于是 , 百慕大海燕被宣布已灭绝 。

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 , 美国的两位鸟类学家在百慕大群岛进行科学考察时 , 意外在一个名为“CastleHarbour”的小岛上发现了18对百慕大海燕 , 至此灭绝了超过400年的物种再次出现 。
经过鸟类学家们的保育 , 截止到2005年 , 百慕大海燕的数量有约250只 。

第五种:恐怖小蜥蜴
恐怖小蜥蜴是一种仅分布在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爬行动物 , 它最早是在1883年被科学家们发现并描述 , 由于该蜥蜴的体长可达半米 , 嘴巴里还布满了尖利的牙齿 , 因此 , 才得了这么一个名字 。
科学家们通过实地的调查发现 , 这种蜥蜴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因为某种原因灭绝 , 但是到了2003年 ,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动物学家再次拍到了它们的身影 , 至此被宣布灭绝了十几年的物种再次出现 。

第六种:草原西貒
草原西貒是一种外观与猪比较接近的动物 , 它们主要分布在巴拉圭、阿根廷以及玻利维亚干旱的树林之中 , 属于西貒科下的物种 。
科学家们最早发现草原西貒是一块头骨化石 , 由于在现如今的物种中没有与该头骨匹配的动物 , 所以草原西貒一直被认为是已灭绝的物种 。 直到1975年 , 人们才在南美洲中部的冲积平原大查科发现了活体的草原西貒 。

第七种:古巴沟齿鼩
古巴沟齿鼩是沟齿鼩科下的动物 , 它们属于中小型的哺乳动物 , 体长平均在35厘米左右 , 体重不足1公斤 , 外观与鼩鼱非常的相似 , 它们仅分布在古巴的局部地区 。
原本古巴沟齿鼩是一种常见的动物 , 它们夜间活动 , 而且过着穴居的生活 , 再加上它们的下颌中的唾液腺能分泌带有神经毒素的唾液 , 所以它们的天敌比较少 。

但是 , 随着人们将外来物种 , 比如狗、猫、獴等动物的带入 , 这些动物对穴居的古巴沟齿鼩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 再加上土地的开垦和栖息环境的破坏 , 到了1950年 , 古巴沟齿鼩被宣布已灭绝 。 不过 , 20年后 , 1970年 , 人们又在古巴的东部发现了少量的古巴沟齿鼩 , 至此 , 灭绝了20年的物种再次出现 。

第八种:越南鼷鹿
越南鼷鹿是世界上最小的有蹄类动物 , 成年后的体型仅比兔子大一点 , 它们主要栖息在越南的雨林之中 , 最早是在1910年 , 由英国的动物学家发现并描述的 ,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为一种食草动物却有着露在外面的牙齿以及背部银色的毛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