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纹沈氏棘鱼正型标本、示意性素描和形态学重建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奇迹秀山鱼化石及复原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而“贵州石阡化石库”时代为约4.39亿年前的兰多维列世(志留纪早期)埃隆期最晚期 。 “贵州石阡化石库”含有数量多、保存好的有颌类微体化石 。 例如双列黔齿鱼的齿旋和新塑梵净山鱼棘刺 , 这些发现也让也让奥陶纪、志留纪鱼类鳞片和棘刺化石分类位置的长期争论尘埃落定 。
双列黔齿鱼齿旋三维重建 , 侧面观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新塑梵净山鱼膜质肩带骨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据了解 , “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发现在古生物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展示了志留纪鱼群特别是有颌类的面貌 , 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 , 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华南地区欣欣向荣;到志留纪晚期 , 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 , 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 。
在研究过程中 , 朱敏院士团队还应用了高精度CT、性状大数据分析、流体动力学模拟等新技术新方法对“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的化石开展研究 , 向世界首次展示出最早有颌类的牙齿、头部、身体以及偶鳍的雏形等过去完全未知的最早有颌类身体结构与解剖学信息 , 将很多与人类相关的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 , 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 , 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历史的各个方面 , 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 , 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 。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 , 这批有关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也将于9月29日以封面文章同期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 。
推荐阅读
- 我国科学家研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
- GH4163化学成分 特征 应用范围
- 快来新宇宙:元宇宙影响和增强远程工作的五种方式
- 天文学家可能已经发现了最早的恒星之一的残骸
- 这个似乎深奥的医学发现,《了义经》中做过精准说法
- 80岁的HIV感染者:活着,还要活得更好
- 时间重置躲过了2012?是不是有着另一层的智慧性而操控着我们的了
- 银河系有多渺小?天文学家:在拉尼亚凯亚面前,它只是一根羽毛
- 为何总是男人高女人矮,动物界里,大部分也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