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鼓浪屿千金廖月琴下嫁穷小子,却在56岁跳海自尽,是他一生的痛( 二 )


廖月琴的弟弟廖永廉 , 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 并有医科博士学位 , 在内科医学方面很有建树 , 在1957年发现福建省首例钩端螺旋体病 。
与姐姐、弟弟一样 , 廖月琴女士的学业同样优秀 , 在求学路上很有成绩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女子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 廖月琴女士就读于鼓浪屿的毓德女中 , 那是当时厦漳地区教育水平最高的一所女校 。
从这里毕业的廖月琴 , 不像寻常千金小姐一般小家碧玉 , 而是有气魄又多才多艺 。
她精通英文、运动、演说、音乐等多方面才能 , 每一样都是出类拔萃 。

在她中学毕业后 , 廖月琴女士考入了北京协和医院的高级护理专业 , 1931年毕业后在协和医院任护士长兼护理医师 。
由于出身的缘故 , 廖月琴女士颇有大家闺秀的典雅气质 , 在一众护士中总是最沉静最吸人眼球的那一位 , 所以才让与她有过几面之缘的钟世藩 , 对她一见倾心 。
而廖月琴女士也对沉稳多才的钟世藩有好感 , 两位优秀的人在相识后 , 不久便坠入爱河 , 在1934年结为夫妻 。

下嫁寒门穷小子 , 却在56岁跳海自尽1935年钟世藩先生奉命调往南京中央医院 , 廖月琴女士与丈夫一起北上 , 此后很少在回到廖家小楼 。
虽然远离家乡 , 但在廖月琴女士到达南京后 , 拥有了一个新的美满家庭 。
1936年10月20日 , 廖月琴在中央医院平安诞下一子 。
看见自己的儿子 , 彼时虚弱的廖月琴女士感到无比的喜悦与幸福 。

当时钟世藩先生还在儿科门诊忙碌 , 听闻妻子已经生产的消息后喜不自胜 , 即刻赶到了生产病房 。
儿子的出生让钟世藩喜出望外 , 这证明着他又多了一个家人一份亲情 。
抱着孩子 , 他激动的看向廖月琴女士 , 温声细语的与她商量为孩子起名为何 。

两人当时都在南京中央医院工作 , 对这里颇有感情 , 便根据医院的地理位置 , 为孩子取名为“南山” , 即有诗书气息又含巍峨大气 。
孩子降生带来的这份甜蜜 , 缓解了战争局势给二人带来的压力 , 可与此同时 , 他们心中也隐隐有着不安 。
果然 , 没过多少时日 , 中日战争就全面爆发 , 南京也化为了修罗场 。
在日军的轰炸下 , 南京四处弥漫着浓烟与鲜血 , 当时钟世藩先生的家也惨遭不幸 。

钟世藩与廖月琴在南京的家被轰炸 , 屋顶塌陷地动山摇 , 而小小的钟南山就在这紧张的一刻被压在灰尘与瓦硕下 。
若不是母亲廖月琴 , 恐怕他将惨遭不测 。
这是钟南山在70多年后的回忆 , 他感慨若不是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 就不会有如今的一切 。

在钟南山院士的记忆中 , 母亲一直都是温柔又坚强的 , 他常说自己的所有品格和人生态度都是在父母那里学来的 。
确实如其所言 , 廖月琴女士是一位非常温柔的人 。
她常常穿得很朴素 , 即使是在春节 , 也至多穿一件带花的白色衣服 , 美丽又大方 。

她在教育孩子上 , 与其他父母也有些不同 。
钟南山院士回忆起母亲 , 记忆深刻的是她非常喜欢听他讲话 , 并在听完后婉转地表达批评或是建议 , 不会过于严厉也不会溺爱 。
当年的廖月琴女士在无论在教育孩子还是工作上 , 都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女士 。
这在当时的年代如黄金一般宝贵 , 无论是她的病人还是学生 , 无一不对她充满尊敬 。

1937年 , 在南京劫后余生的一家人在沦陷前夕 , 随南京20余万人西迁离开南京 , 去往了贵阳 。
在那里 , 廖月琴女士成为贵阳国立中央医院护士主任和护士学校校长 。
在担任校长期间 , 廖月琴女士工作极为负责 , 对于教学等各方面都力求完美毫不懈怠 。

1946年 , 廖月琴女士至美国芝加哥留学一年学习高级护理 。
学成归来后 , 她将在美国学到的经验与知识运用于学校中 , 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 。
1946年 , 贵州中央医院迁至广州 , 当时的廖月琴女士正在国外进修 , 于是钟世藩先生带着家人先行前往广州等待她 。

待第二年从美国归来 , 廖月琴女士直接抵达广州中央医院 , 并延续了在贵州的工作 , 出任过广州中央医院护士主任和护士学校校长 。
后在建国初期 , 由于教师资源缺乏 , 廖月琴女士主动成为光华护士学校和柔济护士学校的教师 , 并在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师资倾心培养 。
1952年 , 廖月琴女士成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广州市护士学校与广东省广州护士学校副校长、校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