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生前拒绝抚养儿子,杀妻自尽前给儿子留下遗书:愿你别太像我( 二 )



顾城和谢烨顾城12岁那年 , 顾工被下放 , 一家人带着零碎的家具搬到了山东部队农村 。
他们的生活环境很恶劣 , 一家四口挤在一间泥坯房里 , 冬天没暖气 , 夏天不透风 , 有时候一场雷雨 , 都能冲垮半面墙壁……
顾工需要去农场做工 , 喂猪 , 两个儿女也上不了学 , 每日躲在家中 。
顾城本就内向的性格 , 变得越发孤僻 , 不爱与人打交道 , 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到了写诗创作上 。
顾工很高兴 , 觉得儿子在诗文上很有天赋 , 出于爱才的心理 , 他想尽各种办法进一步培养儿子 , 启发他的创作能力 。

顾城要知道十几岁的孩子 , 正是学习生活技能 , 接触人情世故的年纪 , 顾城的时间却全部用在了写诗上 。
不得不说 , 这是顾工作为父亲的缺失 , 没能教给儿子融入社会的能力 。
等到顾工平反 , 一家人重返北京时 , 顾城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少年诗人了 。
同时也因为长时期缺乏正常人该有的社交 , 他的心智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 。
1974年 , 顾城迫于生计 , 在街道服务系统找了个工作 , 平日里就负责拉大锯 , 干壮工、杂工之类的工作 。
顾城每日埋头干活 , 从不和同事说话闲聊 , 下班回家后 , 继续埋头写诗 。

顾城和谢烨顾工了解儿子工作上的情况后 , 感叹一句“儿子多少有些清高” , 事后就作罢了 。
或许在他看来 , 儿子注定是要走艺术这条道路的 , 身为艺术家多多少少都有些清高孤僻 , 只要不影响创作就好 。
顾城果然如顾工预想的那般 , 凭借卓越的文学天赋一举成名 。 1977年 , 顾城发表了诗作《蒲公英》 , 在诗歌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 。
顾城“火了” , 成了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 , 他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 。
顾工欣慰不已 , 觉得儿子会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越走越远 , 事实上顾城也做到了 。 只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性格沉淀 , 伴随着他的后半生 ,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一个“纯净”的人 , 却不得不走出象牙塔 , 象牙塔外的世界 , 正在一步步“侵蚀”他敏感而孤僻的心 。

顾城和谢烨永远长不大的丈夫1979年 , 顾城陪父亲去南方采访 , 恰逢一场台风加暴雨 。
他们住的房间窗户被风雨反复拍打 , 雨夜又黑又吵 , 顾城心里烦躁不已 , 果断收拾好行囊 , 不顾父亲的反对 , 坐上了从上海回北京的列车 。
就是这班列车 , 让他邂逅了谢烨!
顾城被人占了车座 , 没有和对方争吵 , 一直默默站在一个女孩的座位旁边 。
他独特而忧郁的气质 , 一下子俘获了谢烨的心 , 少女假装无聊的画画 , 画遍了周围所有的乘客 , 独独不敢画顾城 。
“我觉得你亮得耀眼 , 使我的目光无法停留 。 ”
等到夜幕降临 , 车厢陷入一片黑暗 , 两个年轻人终于有了谈话的勇气 , 他们从诗歌聊到了电影 , 从电影聊到了绘画……

顾城和谢烨等到火车抵达北京的站台 , 他们已经不舍得分离 。
下车的时候 , 顾城悄悄往谢烨手里塞了一张纸条 , 上面写着他的名字和地址 。
尽管父亲说他是个怪人 , 母亲反复阻拦 , 谢烨还是忍不住按照地址去找顾城 , 只因为她想见他 。
这次见面之后 , 两人约定好会给彼此写信 。
顾城问她:“写多少信哪?”
顾城用手比了比 , 那厚度至少等于两部长篇小说 。
两人相视一笑 , 彼此的心意尽在不言中 。 分别的时候 , 谢烨没有丝毫的感伤 , 因为她知道 , 这次的分别不是结束 , 而是开始!
谢烨和顾城相恋了 , 不同于她的快乐 , 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是反对的声音 。
“你若是真的喜欢他 , 在一起谈恋爱都可以 , 就是不要结婚 。 ”
在谢家父母看来 , 顾城是优秀的诗人 , 却未必是合格的爱人 , 他作为诗人所具备的忧郁和多情 , 可能会伤害到最亲近的伴侣 。

顾城夫妇和好友事实证明 , 父母的反对都是有道理的 , 毕竟当局者 , 迷旁观者清!
1983年 , 顾城和谢烨结婚了 。
谢烨为结束四年的异地恋而感到高兴 , 满心憧憬着婚后的幸福生活 。 他们也确实度过了不少快乐的时光 , 可一段婚姻里 , 不只有诗和远方 , 更重要的是眼下的“苟且” 。
婚后两人定居爱尔兰 , 身在他乡本就更辛苦一些 , 可在他们的婚姻里 , 辛苦的一方始终是谢烨 。
顾城就像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 , 衣食住行都要谢烨安排 , 他不会外语 , 谢烨是翻译 , 他不会开车 , 谢烨就是司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