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挑选配偶,人类女性有多挑剔?雌性动物的性选择:交配不是终点( 二 )



人类也是如此 , 孕期的女性依赖于男性提供资源和照顾 , 有所不同的是 , 人类女性还要面临后代的养育、教育、医疗等问题 。 因此 , 女性在选择配偶时除了关注“优质基因”外 , 还倾向于关注“优质资源” , 比如:男方的经济实力、受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 。
雌性动物:究竟如何选出最佳配偶?达尔文在《进化论和性的选择》中提出了性选择理论 , 该理论将动物的性选择分为两类:一类是同类动物为击败对手而产生的特征 , 例如:雄性动物的格斗器官;另一类是对异性配偶产生吸引力的特征 , 例如:鸟类鲜艳的羽毛、灵巧的歌喉 。

雌性动物在择偶时 , 或是选择身强体壮的雄性 , 或是选择特质优良的雄性 , 但最终目的都是选择出优质的基因 。 根据Andersson提出的“信号模型”理论 , 动物基因的质量可通过某些信号表达出来 , 包括视觉、嗅觉以及听觉 。 蓝顶蓝饰雀就是经典的例子 , 其舞步频率高达50次/秒 , 表演充满节奏性 , 这也是雄鸟求偶的“必考科目” 。

更多的研究表明 , 动物的交配行为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 交配前的选择至少可分为五个方面:
1 , 根据体型大小选择配偶 。 例如:雄性长角羚在选择对象时经常接触、拜访占有不同妻妾群的雄羚 , 通过体型大小等指标判断雄羚的实力 , 最终选择最强的雄羚并与之交配 。

昆虫界也存在类似的现象:黑色小毛纹具有成群出飞的习性 , 个体较大的雄蚊聚集在蚊群的底部 , 而雌蚊常常从底部飞入 , 更容易获得优质的交配对象 。
2 , 通过“食物球”或“礼物”选择配偶 。 很多雄性动物需要向雌性提供食物才能获得交配权 , 雌性的蜂虎(一种鸟类)、舞虻、蝎蛉、奇异盗蛛等动物均需要“彩礼” 。 在雌性动物进食时 , 雄性趁机交配 , 食物球的尺寸越大 , 雄性的交配时间就越长 , 繁殖的成功率越高 。

一枚远古琥珀中 , 包裹着雄性昆虫及其食物球
但凡事都有例外 , 有些动物并不遵循游戏规则 , 而是通过欺骗行为谋取利益 。 有些蜘蛛为与雌性交配 , 用蛛丝伪造成假的食物欺瞒雌性 , 从而骗取交配权 。
3 , 选择高繁殖力和高生育能力的个体 。 在交配前 , 雌性的澳洲纺织娘会认真评估雄性的精囊大小 , 精囊越大 , 意味着生殖力越强 , 对后代的繁殖越有利 , 雌性的生育利益才能达到最大化 。

带有精囊的澳洲纺织娘
4 , 根据社会地位选择配偶 。 象海豹是一种特殊的鳍足类哺乳动物 , 婚配制度为一夫多妻制 , 一头雄象海豹拥有大量的妻妾群 , 少则数十头 , 多则上百头 , 种群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 在繁殖期内 , 雌性象海豹不接受低序位雄性的求偶;如果雌性有出轨行为并被原来的配偶发现 , 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

5 , 基于基因相融性或互补性选择配偶 。 有科学家认为 , 为避免近亲繁殖 , 动物进化出了一雌多雄和雌性选择的机制 , 这有利于维持种群的健康 。 一夫一妻制的人类也不例外 ,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 都倾向于选择和自己基因相差较大、组织相容性抗原相异的配偶 。

科学家发现:交配并不是性选择的终点交配和繁殖是生命延续的核心课题 , 但交配并不是性选择的终点 。 科学家发现 , 动物在交配后也存在“精子筛选”的程序 , 具体分为受精前选择和受精后选择 。
在受精前 , 动物的精子仍存在激烈的竞争 , 竞争策略令人惊叹 。 一些灵长类和啮齿类动物存在“交配栓”的特殊结构 , 交配结束后 , 雄性动物在雌性的阴道内留下交配栓 , 一方面可阻止精液倒流 , 提高受精的成功率 , 另一方面可避免雌性再与其他雄性交配 。

动物交配栓的结构
雄性豆娘的竞争策略更加特殊 , 其阴茎具有双重功能 , 一是输送精子 , 二是通过生理结构将其他雄性遗留的精子移除 。 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排除异己 , 提高自身的繁殖率 。
在受精后 , 很多雌性动物依然掌握着“生与不生”的选择权利 。
科学家发现 , 雌性鹿鼠、草甸田鼠、领旅鼠等动物在怀孕后 , 如果长时间接触陌生的雄鼠或其气味 , 胎儿的流产率就会呈增加趋势 , 雌鼠倾向于和新的雄性交配 。 这一现象被称为布鲁斯效应 , 本质上是一种妊娠终止现象 。

除了啮齿类动物 , 狮子、狒狒等动物也存在这一现象 。 那么 , 这一效应对雌性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