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汉获得140万征收款,儿子身价千万仍索要,还四处造谣父亲( 二 )



听到众人议论纷纷 , 梁学裕一下子急了 , 为了证明自己和其他那些被骗的老头不一样 , 他带着调解员直接找到了那名女子丽梅(化名)的家里 。 得知来意后 , 丽梅立马表示自己有3个小孩 , 骑摩托车接送不是很方便 , 所以才包了老梁的车子帮忙接送小孩 , 并且自己的老公也在家 , 他们之间不可能有什么 。 接着她还把调解员拉到一旁爆出一个关于老梁的秘密 , 她说真正跟梁学裕有关系的女人不是自己 , 而是一个叫湘巧(化名)的女人 , 她经常看见老梁带着那个女人四处跑 , 有一次她用老梁的手机帮忙收款的时候还看见过老梁和那个女人之间有很多聊天记录 。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 丽梅还主动提出要带着调解员去找湘巧问个明白 。 见面后 , 湘巧告知调解员 , 自己是开家政公司的 , 如今还经营一家干洗店 , 因为工作的原因 , 所以她才经常叫老梁的车子带她去顾客家 。 湘巧说自己收入稳定 , 根本没必要图老梁的钱 , 而丽梅在当地风评极差 , 和自己完全不是一类人 。

看到湘巧和丽梅争吵不休 , 一旁的老梁显得十分疲惫 , 表示接二连三的谣言让自己根本应付不过来 , 他只是一个辛苦跑车养家糊口照顾老伴的老头子 , 如今儿子为了要钱竟然不惜给自己整出这么多流言蜚语来 , 所以他才会那么恨儿子 。
回到家后 , 梁学裕的大女儿梁丹(化名)告诉调解员 , 梁家一共有三个孩子 , 梁旭是家里最小的弟弟 , 父母从小就十分疼爱他 , 当初自己和妹妹出嫁的时候父母只给了100元的陪嫁 , 可是转眼在她们结婚后的第三年 , 父亲竟然花13万给弟弟买了一辆车 , 父母把所有偏爱都给了弟弟 , 可是如今弟弟却这样对待父亲 , 实在令人心寒 。

对于老梁的遭遇 , 梁家的亲戚也替老梁打抱不平 , 在大家看来 , 平日里都是老梁一个人在照顾妻子 , 本来就精疲力尽了 , 不可能在外面有女人了 , 这都是儿子为了分得拆迁款在外面造的谣 。

看到所有矛头突然又指向了自己 , 梁旭的情绪立马变得激动起来 , 他说当初家里盖老房子的时候 , 父亲只申请到了宅基地 , 后面盖房子的材料都是自己购买的 , 人工也都是他花钱雇的 , 如今房子拆迁了却与他没有半毛钱关系 , 他自然是不能忍 。
为了解决这一家人的矛盾 , 调解员找到了专业律师帮忙 , 更加相关规定 , 房子的房产证写的谁的名字拆迁款就该归谁 , 至于梁旭当年出资盖房的钱可以算是父亲问他借用的 , 并不能作为分得拆迁款的依据 。
最后经过多方协调 , 梁学裕同意从拆迁款中拿出32万给儿子梁旭作为补偿 , 这场家庭纠纷也终于落下帷幕 。

情感分析:老梁的晚年生活虽然悲哀 , 但这些其实与他和老伴早年对儿子的溺爱是分不开的 , 孩子不懂感恩 , 与父母的溺爱息息相关 , 父母过度的爱 , 对孩子而言就是慢性毒药 。 从大女儿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 老梁几乎将所有的好都给了儿子 , 所以他培养出了一个千万资产的儿子 , 可惜这个儿子却成了他晚年最大的烦恼 。
难怪有人说 , 中国父母最大的悲哀 , 是付出全部 , 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
父母一味付出 , 容易忽略原则 , 无法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梁旭的成长里面 , 他已经习惯了父亲将所有的好都留给自己 , 所以当140万拆迁款摆在面前时 , 即便他已经是资产千万的老板 , 他仍然觉得那笔钱是他该得的 , 为了拿到这笔钱 , 他甚至不惜去编造父亲的流言蜚语 。
作家刘迎轩曾说:生命是一种回声 , 你把最好的给予别人 , 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 , 当我们学会了欣赏和感恩 , 就拥有了幸福和快乐 。
生活是一次次朝起和暮落的轮换 , 人生是一场场遇见和告别的辗转 , 行于人世 , 风尘仆仆 , 偶有欢欣 , 偶有失落 , 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 , 都应该葆有一颗感恩的心 。
一切财富、名誉、地位 , 都是外在表象 , 德行才是根本 , 没有父母 , 就没有我们 , 父母是我们修行的最初对象 , 我们每个人要从父母这里开始 , 学会包容与爱 , 学会感恩与孝顺 , 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 。
今日话题讨论:你觉得梁旭应该问父母要这笔钱吗?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