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说清狂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应急处理办法/存在与防控历史( 三 )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也提及 , 消除狂犬病需要加强动物 , 包括野生动物的狂犬病监测 , 提高报告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率 , 继续做好狂犬病监测数据的分析和风险评估;优先做好动物狂犬病防控 , 预防野生动物狂犬病向犬群扩散外溢 , 高风险地区犬的免疫率必须达到70%以上 。
同时 , 王传林指出 , 应提倡文明养犬、依法养犬 , 完善流浪犬收容体系 , 不断普及狂犬病的预防知识及救治方法 , 增进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 。 只有全社会足够重视 , 才能尽早消除人狂犬病 , 不让惨剧再度发生 。
学会应急处理
如果不小心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 , 该怎样处理呢?WHO提出了“十日观察法” , 即观察伤人的动物10日内是否会发病 , 如果动物未发病 , 人就是安全的 。 理论上讲 , 染病的动物不经治疗活不了10天 。 但我国是狂犬病高风险国家 , 如果动物第10天死亡了 , 这时再按狂犬病处理 , 就耽误了10天时间 。
所以 , 王传林介绍了应急处理“三步走” 。
预防伤口感染 , 早期处理是关键 。 狂犬病感染和破伤风感染都有一定潜伏期 , 被动物致伤后 , 即使小伤也不可轻视大意 。 狂犬病和破伤风一旦发作 , 都属于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的严重疾病 。 但同时 , 这两者都是完全可预防的 , 预防关键就在于早期处理 。 例如被犬或猫咬伤、抓伤 , 第一时间清洗消毒 , 可有效降低伤口局部的病菌载量 , 降低伤口感染风险 。 同时及时就医处理 , 根据伤口情况和个人免疫史做好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及破伤风预防措施 。
伤口分轻重 , 处理有原则 。 对于重伤口的处理 , 尤其是活动性出血的伤口 , 应先压迫止血 , 再赶往医院;轻伤口的处理原则是冲洗、冲洗、再冲洗 , 消毒或者直接去医院找专业医务人员进行规范处置 。 如果伤口不大 , 可以先在家用流动清水辅助肥皂水(或弱碱性清洁剂)清洗伤口15分钟 , 冲洗后用干净的布或者毛巾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 , 覆盖伤口并尽快就医 。
消除狂犬病 , 动物免疫先行 。 被传播或感染狂犬病风险高的动物致伤后 , 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 , 暴露后处置几乎100%有效 。
疫苗保障安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医师吴赤红表示 , 预防狂犬病的唯一途径是接种疫苗 。 人注射狂犬病疫苗其实属于补救措施 , 是预防狂犬病的最后一道防线 。 要消除犬传人狂犬病 , 就要让犬不得病 , 给犬接种狂犬病疫苗是最经济、有效、持久的策略 。
人用狂犬病疫苗可分为两类 , 一是咬伤后预防 , 二是无咬伤预防 。 “被动物(包括貌似健康动物)咬伤、抓伤 , 必须接种咬伤后预防疫苗 。 此外 , 经常接触流浪猫狗的人 , 应进行暴露前狂犬疫苗接种 。 ”吴赤红解释道 。
“狂犬病疫苗需分次接种 , 常见的注射方式包括‘五针法’和‘211’法 。 ”吴赤红介绍 , “五针法” , 即在暴露第0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分别接种一针;“211”法 , 即暴露后第0天左右上臂各接种一针 , 第7天及第21天各接种一针 。
此外 , 王传林介绍 , 狂犬病疫苗属于灭活疫苗 。 灭活疫苗可以与其他任何类型的疫苗同时或间隔任何时间使用 , 不会互相影响效果 。 如需同时接种 , 建议采取不同部位接种 , 避免发生局部不良反应时无法辨别来源 。 如无法同时接种 , 因狂犬病病死率几乎是100% , 要优先接种狂犬病疫苗 。
狂犬病疫苗一定要在伤后24小时以内接种吗?王传林提醒 , 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 , 暴露后需及时、规范地进行暴露后处置 。 狂犬病疫苗接种越早越好 , 但伤后超过24小时再接种仍然有效 。 对于狂犬病暴露后一直未进行暴露后处置者 , 即使经过数月 , 若致伤动物健康状况不详 , 也建议按照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 , 以避免风险 。
王传林表示 , 孕妇、哺乳期妇女接种狂犬病疫苗也是安全的 , 不会对胎儿或婴幼儿造成不良影响 。
原文载于《医学科学报》 (2022-09-30 第4版 封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