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亏5年,贱卖总部!香港没落巨头,太怀念内地游客了( 二 )


卓悦在铜锣湾的标志性大型铺面 , 无奈退租;有的店铺实在交不上租金 , 还被业主告到法院 , 要求将卓悦清盘 。 还有媒体报道 , 员工去公司拿货也拿不到 , 连门店的冷气坏了也没人来修 。

门店要么关闭 , 要么正要关闭 , 只能“一折清货” 。

为了减少亏损 , 公司还让员工强行放“无薪假” , 一年最少5天 。
对此 , 港媒已经见怪不怪 , 它们现在把更多精力放在与“卓悦太子爷”拍拖多年的女明星身上 , 嘲讽其“豪门梦碎” 。


连亏5年背后:上市公司的规模 , 小作坊的管理2018年 ,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桥相继开通 , 内地游客对香港的热情到了新的高峰 。
当年内地访港旅客超过5100万人次 , 占了总人数的78% 。 香港旅游业收入高达423亿美元 。

形势一片大好 , 然而卓悦在2018年仍一派萎靡 , 亏损3960万港元 。
这两年同样颓势不止 。 去年卖了集团中心总部;今年6月 , 又宣布停牌 。
游客为什么不爱去卓悦了?
表面上看 , 卓悦的没落和大环境有着最大关系 。
首先 , 卓悦主打平价日货 , 但是日韩旅游的火爆 , 令它流失了大量目标用户 。
疫情前的2019年 , 中国两岸三地的访日游客达1677.56万人次 , 人均消费高达1.4万元 。 日本商家在店内贴满了中文标识 , 中国游客空箱而去、超载而归 , 被日本媒体形容为“爆买的威力!”

其次 , 电商崛起 , 越来越多海外品牌开设官方旗舰店 , 层出不穷的电商节又让卓悦的性价比优势大打折扣 。
疫情后游客减少 , 只是最后的暴击 。
实际上 , 卓悦的没落更该归咎于它混乱的管理 。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击破的 。
虽然是一家上市公司 , 但是卓悦的管理风格还是像管一个私人作坊 , 人治大于法治 。
最奇葩的就是“4千万骗案” 。 一名人事部女经理 , 利用公司支薪系统漏洞 , 给自己一家三口转款 , 7年时间贪污4千万 。
一家上市公司出现如此拙劣的贪污手段 , 直到7年才被发现 , 让人大跌眼镜 。

据女经理说 , 从她2004年加入公司开始 , 创始人叶俊亨就经常拒签文件 。 叶主席的回应是:不是拒签 , 是“唔得闲签”(没空签) 。
荒唐的事不止这一件 。
2020年 , 叶俊亨把手里的卓悦股份 , 卖给现在的卓悦老板陈健文 , 自己只持股1% 。

陈健文
但是股份卖了 , 他却没打算交出实权 。 他和妻子仍然担任执行董事 , 手上还拿着公司的支票簿、印章等等 。
于是双方开始了公开对垒 。
陈健文召开股东大会 , 罢免了叶氏夫妇的董事职务 , 并且由上到下 , 来了个人事“大清洗” , 防止“内鬼” 。
叶俊亨这边 , 则把陈健文告上法院 , 声称他违反了当时收购的协议 , 想要回卖出去的股份 。
陈健文见状也向法院控告 , 说因为叶俊亨经营不善 , 公司蒙受损失 , 要向他追讨4430万的债务 。

大佬打架 , 小鬼遭殃 。
卓悦的股东 , 好几年都没有分红;员工更郁闷 , 卓悦不仅强制他们放假 , 还提出修改合约 , 让他们变成“加盟商” , 自负分店盈亏 。
卓悦自己都乱成了一锅粥 , 就不要怪游客移情别恋了 。

最大教训:一心与国际接轨 , 不如多关心用户叶俊亨曾经分享自己的成功之道 , 是“保持敏锐触觉 , 紧贴潮流” 。
事实上 , 卓悦当年的成功 , 很大原因是赶上了风口 , 吃到了信息差的红利 。 再加上人们对香港国际大都市的向往 , 自带滤镜看卓悦 。

否则当风口变换、滤镜消失 , 卓悦也不至于丝毫没有“敏锐触觉” 。
2017年 , 卓悦线下大败退 , 亏损2.02亿港元 。 卓悦这时才表示 , 自己充分认识到电商是风口 , 数字转型是关键 。
可惜姗姗来迟的转型 , 收效甚微 。 天猫上的“香港卓悦海外旗舰店” , 销量最高的产品仅有100多人付款 , 还是托清仓特促的福 。
2020年 , 直播电商爆火 , 这次卓悦追风口倒是及时 , 当年3月就开始培训员工学习直播 , 还在新加坡成立了新公司 , 打算在东南亚“直播带货” , 进一步国际化 。

然而把销售培养为网红KOL的希望还是落空了 。
卓悦没明白 , 人们不是爱看KOL直播带货 , 人们只是爱抢物美价廉的商品 。
性价比没优势的卓悦 , 所谓的转型除了折腾员工 , 什么也没剩下 。
把搭上风口当本事 , 又把错失风口当作时运不济 , 而不去反求诸己 , 是不少企业的通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