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鳞鲑需要洄游至最湍急的地方产卵所以在过去 , 细鳞鲑一度濒临灭绝 。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 , 要想满足细鳞鲑的大量养殖十分困难 , 就连保存鱼卵也是一个大问题 , 养殖更是问题多多 。 细鳞鲑鱼对环境要求过高是因为在长期的生存状态中 , 它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 细鳞鲑的祖先其实生活在海洋中 , 冰川时期通过日本海进入中国北方 。 但在这之后 , 细鳞鲑则变成了完全陆封的鱼群 。 它们更偏好于水质清澈、水温较低的山涧溪流 。 在面临长期捕捞和灭绝风险后 , 细鳞鲑也一度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细鳞鲑幼鱼为了维护生态多样性 , 以及对细鳞鲑的种群维持 , 秦岭地区特意在陕西陇县建立了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 , 主要用于保护细鳞鲑 。 当然 , 仅是通过自然保护的方式来恢复细鳞鲑是远远不够的 。 为此国内成立专门的养殖小组 , 并在2013年对秦岭细鳞鲑进行人工养殖 。 经过多年的努力 , 人们终于掌握了人工饲养细鳞鲑的方法 , 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 。 值得庆祝的是 , 如今对细鳞鲑的人工养殖已经可以培育出鱼苗 , 这也就意味着能够进行细鳞鲑的再野化工作 。 所以通过过去几年来对秦岭的细鳞鲑鱼苗投放工作 , 在今天也就呈现出大片黑压压的鱼群 。
如今保育工作已经有初步成效秦岭在今天已经得到了充分保护 , 自然环境也比以前更好 , 为此也能够给细鳞鲑提供一个基本的自然生活环境 。 但是从整体来讲 , 细鳞鲑仍然没有脱离险境 。 持续的养殖放归虽然给秦岭带来了大量鱼类 , 但是细鳞鲑对水质要求太高 , 只能生活在秦岭区域 。 如果细鳞鲑游向其他地区 , 一旦没能适应新的环境 , 重新放养的细鳞鲑便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失 。 因此从这方面来讲 , 细鳞鲑的脆弱性没能得到有效解决是相关保护工作难以推进的重点难题 。
这样的工作需要持续数年再野化对物种的意义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再野化这个问题 , 事实上不仅是细鳞鲑 , 国内众多的生态保护工作都面临着这个问题 。 大熊猫、中华鲟、朱鹮等等众多曾经濒临灭绝的动物尽管在今天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 并且保育工作还挺成功 。 但是想要恢复物种原有的自然属性 , 再野化这个过程必不可少 。 这是指故意将物种从圈养或者当前能够生存的其他地区重新释放到野外 , 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健康的 , 有着遗传多样的 , 能够进行自我维持的种群 , 或者可以增加现有种群 。
赛加羚羊 , 曾是再野化的动物这一概念最先起源于北美 , 作为遭受生态影响和威胁最严重的一个地区 , 1992年由戴夫·福尔曼提出 , 并由保护生物学家麦克尔·苏勒和里德·诺斯将其重新定义 。 再野化早在欧洲就已经成为自然保护的一个核心议题 , 过去欧洲因为大量农业用地废弃 , 以及野生动物放归的现象 , 由此催生了主动的再野化实际行动 。 物种重新引入的方法有多种 , 最佳策略具体取决于生物体的生物学 。 比如该生物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 天敌有哪些 , 生长过程需要的经历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 。
族群恢复需要考虑众多问题但最先要解决的是重新引入物种 , 例如恢复野生物种群是从野生种群中获取个体恢复 , 还是从动物园或者养殖园中获取个体 。 不过这门科学出现较晚 , 并且实际应用还不多 , 许多问题还在理论探索中 。 就目前来讲 , 它并没有一个严格和工人的重新引入成功的定义 。 但也有人建议 , 可以食用广泛用于评估濒危类群保护状况的标准 , 比如IUCN红色名录标准 。
IUCN红色名录中的动物类别影响再野化的因素除了物种自身的问题 , 捕食者、食物、病原体、竞争对手和天气都会影响生物的重新引入 。 因此 ,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 。 尽管再野化存在诸多阻力 , 但在过去 , 人们已经成功实现台湾梅花鹿、麋鹿的再野化 。 秦岭中密集的鱼群显然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 细鳞鲑的恢复在未来也许能够成为再野化的经典案例 。
推荐阅读
- NBA西部巡礼:犹他爵士新赛季清洗双核,安吉一手打造新爵士
- 案例:陕西2名少女失踪,警方锁定一个开牛肉馆的老板:肉哪来的
- 2021年沈阳女子碰瓷被碾压致死,家属索赔100万,法院如何判决?
- 陕西佛塔下惊现铁链悬棺,被佛像镇压上百年,墓主究竟是谁?
- 案例回顾:杭州快递员不小心撞死人,家属算出1092万赔偿,法院怎么判
- “给我戴绿帽子,打死你!”陕西一男子因为殴打第三者,涉嫌故意伤害罪被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