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随母姓变多,男性才能传承家族基因?事实是:Y染色体更短小( 二 )



大家都知道 , 精子的体积远比卵母细胞小 , 两者细胞浆里面含有的线粒体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 而所谓的线粒体基因就在线粒体里面 , 即便受精过程中有来自精子的线粒体进入卵母细胞 , 但也会因为酶而被分解 , 所以子代身体内的线粒体基因就完全来自于其母亲了 。
也就是说 , 男性从母亲那里继承的基因 , 往往要比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基因多出4%以上 , 这就进一步否定了男性才能传承家族基因的说法 。

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子随父姓 , 女随母姓” , 或者“子随母姓 , 女随父姓” , 都有其合理性!如果在现实生活场景中 , 直接要求子随父姓、或子随母姓 , 可能都会被扣上“重男轻女”的大帽子 , 但从遗传学角度来说 , 都有合理的理由能解释通 , 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命的开始始于精卵子结合 , 所以新生命从父母那里获取的遗传物质 , 虽然不能达到绝对的“AA” , 但也差不了多少 , 而且生产风险也主要是由女方承担 , 所以孩子的姓氏如果不能由母亲共同决定确有不公之处 。

不过 , 这不是我今天主要说的东西 , 而是从遗传角度来说 , 子女随父姓、或随母亲都有其合理性:
以“子随父姓 , 女随母姓”为例 , 在这样的传递规则下 , 便可以分别从母系和父系来追溯家族史 , 具有相同姓氏的女性线粒体DNA一样 , 具有相同姓氏的男性Y染色体一样 。

男性继承父亲的Y染色体 , 而父亲的Y染色体又只可能来自于他的父系祖先 , 这就让姓氏和Y染色体密切关联起来 。
男性和女性都会从母亲那里获取到线粒体DNA , 但男性得到后却不能继续往下传递 , 所以 , 线粒体DNA在传递的时候是通过母亲传递给后代 , 女儿随母姓等于就把具有共同线粒体DNA的母系祖先和女性继承者关联起来了 。

为什么说“子随母姓 , 女随父姓”也是合理的呢?其实 , 这就是从继承遗传物质的多少来说的 。 前面已经提到了 , 男性理论上从母亲那里获取的遗传物质 , 会比父亲那里更多 , 这是由Y染色体短小一些、本身携带基因载量更少(且处于正在退化的情况) , 以及只有母亲的线粒体DNA才能传递给儿子共同决定的 。

而女儿的两个X染色体 , 一个来自母亲 , 一个来自父亲 , X染色体比Y染色体携带的基因载量更大 , 所以 , 女儿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遗传物质 , 就要比儿子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遗传物质多一些 。 也就是说 , 女儿比儿子能继承更多来自父亲的基因 , 如果真的站在古人“传宗接代”思想的角度来说 , 那儿子就不如女儿更有资格继承父亲姓氏了 。

如果把二胎随母姓看做是奇怪的现象 , 认为本质还是继承了外公的姓氏 , 那么 , 不妨将姓氏自由视为提倡大家淡化姓氏、淡化儿子才能继承香火等传统观念 。 而且 , 从根本上来说 , 不管孩子姓甚名谁 , 都不影响其体内传承的基因信息 , 这一点不会因为随母姓、或随父姓而发生任何改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