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 ,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 , 他才和父母产生了分歧 , 乃至于在以后走上了分道扬镳的道路 。 王永强和父母的第一次分歧在上初中的时候 , 因为家里过得艰难 , 不仅仅一家五口要张嘴吃饭 , 给大儿子看病还要花费很多钱 , 面对这样的困境 , 王永强的父母突然有了让儿子辍学外出打工的想法 。 当王永强的父母将这个决议告诉王永强时 , 王永强如遭雷击 , 他含着泪第一次质疑父母:“为什么?”王永强的父亲看着他不理解的样子 , 叹了口气说:“你也这么大了 , 该为家里做点贡献了 , 学都上这么久了 , 还不如出去赚钱 。 ”
父亲的话让王永强感到了无力 , 他知道父亲是为了让他赚钱减轻家里负担 , 但因为常年来 , 王永强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 他不知道怎么和父母沟通 , 不知道怎么告诉父母只有将目光放长远 , 只有读书 , 以后才能赚更多的钱 。 王永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 他悲痛地哀求父母不要剥夺他上学的机会 , 只要能够上学 , 他会省吃俭用 , 也可以在放学的时候干活 , 不会花费家里太多钱的 。 父母看着泪眼汪汪的小儿子 , 听到他说的话 , 就暂时打消了让他打工的念头 。
从此 , 王永强就开始了一边学习 , 一边“工作”的生活 。 在学校里 , 他是分秒必争 , 时时刻刻都扑在学习上 , 就连上厕所 , 他都是三步并做两步地飞奔 , 只为了节省出来学习的时间;放学后 , 他就会出去捡柴火、割草 , 回来还会洗衣服做饭 , 尽量减轻家里的负担 。 然而 , 他做的一切并没有被父母看到眼中 , 父母对他不去打工的抗议终于在1984年爆发了 。
1984年 , 王永强不负期望 , 不仅考上了高中 , 并且还拿到了全县第一的好名次 。 在父母看来 , 王永强这个全县第一并不是什么好事 , 不管没有钱不说 , 高中要是再读书 , 又要花钱 。 父母这次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之前你说不去打工 , 我们就继续供着你上学了 , 你现在都15岁了 , 不能够再这么自私了 , 你必须出来工作赚钱!”父母的话 , 再一次让王永强意识到 , 他们的思想已经不一样了 , 他们不理解也不会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 王永强深知 , 这次父母一定会把自己送出去打工 , 便就偷偷联系上了录取他的高中校长 。
面对校长 , 王永强跪在地上乞求 , 他说明了自己贫困的现状 , 并对向校长表态 , 只要能让他读书 , 他保证一定拿到奖学金 。 看到如此好学的学生 , 校长在了解过他的学习成绩后 , 表态可以减免他的学杂费 , 还可以给他发放一些生活贴补 。 正是因为校长的善心 , 才没有彻底斩断王永强的学习之路 , 而高中时期的王永强更加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 , 他憋了一口气想告诉父母 , 自己才是对的 。 高中的生活很忙碌 , 一学期下来 , 王永强竟然也回不了家几次 , 忙碌的学习生活让他和父母之间逐渐生疏 , 也让王永强更加不知道怎么和父母交流 。
1987年 , 王永强参加了高考 , 并对一举考上了苏州大学 , 这一消息可在村里炸开了锅 , 这下大家都知道王家出了一个大学生 。 可是对于王永强的父母来说 , 这个消息就像将他们放在火上烤 , 考上大学只是听着好听 , 上大学的费用 , 可是他们这个家庭能够承担的?王永强知道自己和父母思想上的隔阂 , 也知道父母不可能同意自己上大学 , 便 , 不善交流的他也不解释 , 直接背着包就前往苏州打工去赚取学费 。 虽然最后学费没有攒够 , 但他的情况被学校领导知道后 , 特许减免了一切费用 , 还提供了生活补助 。
王永强在开始大学生活后 , 想着家里的贫困生活 , 就将仅有的4块钱生活补助寄到回了家 , 想要能改善家里的经济发展状况 。 而王永强自己 , 只好在不上课的时候打零工赚钱 , 勉强维持生活所需 。 只是 , 王永强没有想到的是 , 正是因为他这样寄钱的举动 , 助长了父母的心思 , 从此以后 , 父母开始频繁给王永强寄信 , 每次信里的内容没有其他只言片语 , 只有一个目的 , 那就是就是要钱 。 至于小儿子是不是在陌生的城市里艰难度日 , 衣不果腹 , 他们倒是丝毫不提 。
王永强面对父母要钱的态度 , 不是不心寒的 , 但想到他们也不容易 , 也就纵容这样的行为了 。 大学毕业后 , 王永强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 , 而他的生活补助也由此而增加了不少 。 王永强想着这些年自己也往家里寄了不少钱 , 所以研究生的补助就没有全部寄回家 , 可是他没有想到就因为这区区几百块钱 , 千里之外的父母居然找上了门来 。 原来 , 不知道父母是怎么知道自己没有将研究生的补助全部寄回去 , 就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苏州大学的门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