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鱼类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 , 多数种类在海底营底栖生活 , 靠滤食海底有机物为生 。 有的种类如杯甲鱼类 , 有厚的鳞片 , 但缺少鳍 , 只有倒歪尾 。 较进步的鳍甲鱼类 , 游泳能力强 , 能在水层表面取食 。 大多数甲胄鱼生活在淡水中 。
到了泥盆纪时 , 这一大类早期的脊椎动物达到了繁盛时期 , 各种各样的无颌鱼形脊椎动物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 。 2021 年我国还在云南曲靖新发现约 4.19 亿年前的盔甲鱼类三尖鱼科的一个新属种“刘氏镰角鱼” 。
刘氏镰角鱼生态复原图 。 图片来源:郭肖聪
甲胄鱼类的兴旺历史再次佐证了一个事实:凡是一个新兴的门类出现 , 其发展的早期阶段总是为数甚少 , 在生存斗争中暂时处于劣势 。 当我们发现它们存在时 , 常常已是这类动物处于辐射大发展的阶段 。 因此在化石中 , 一个类群的早期原始代表常常缺乏 , 或者非常稀少 。
曾经的“王者”惨遭淘汰
甲胄鱼类的头甲是厚重统一的盔甲 , 其单鼻孔、越来越多的鳃弓 , 都是其走向没落 , 并在先进的有颌脊椎动物兴起过程中最终遭受淘汰的原因 。
甲胄鱼类虽然在志留纪和泥盆纪大量出现 , 风光一时 , 但它们没有真正的偶鳍 , 活动能力很差 。 中轴骨骼还只是软骨质而不是真正的骨质(即硬骨质) 。 前部体表具有大而统一的骨板或鳞甲 , 虽然就像古代武士的铠甲一样起着保护身体的作用 , 但笨拙的盔甲极大妨碍了身体的灵活移动 。
尤其是 , 甲胄鱼类没有上下颌骨 , 作为取食器官的口不能有效地张合 , 只能靠吮吸甚至仅靠水的自然流动将食物送进嘴里 , 依赖于鳃的过滤进食 。 所以它们鳃的数目比鱼类要多 , 鳃区在身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 这造成了头大尾小的不相称的体形 。 缺乏上下颌限制了甲胄鱼的主动捕食能力 , 食物范围很窄 , 因而没有“发展前途” 。
甲胄鱼类属于无颌脊椎动物 , 处于有颌脊椎动物发展的前一阶段 。 但是甲胄鱼类在演化上走向了高度特化 。 例如鼻孔形式 , 只有单鼻孔 , 或只有内鼻孔 。 还如 , 鳃弓中的颌弓非但没有向颌的方向发展 , 在有些种类里还退化了以及由分别开口向外界的鳃孔发展为总的出鳃孔等 , 这些都说明甲胄鱼无颌类在演化过程中 , 已偏离了向着有颌类演化的方向 。
志留纪和泥盆纪是甲胄鱼类鼎盛发展的时期 , 种类大量出现 , 形态多种多样 。 而先前的寒武——奥陶纪 , 甲胄鱼类化石稀少 , 表明这曾是无颌类演化较弱的发展时期 。 因此 , 甲胄鱼类可能并不是无颌脊椎动物发展的开始 , 而是无颌脊椎动物发展的结果 。 有颌脊椎动物则可能与甲胄鱼类来源于同一祖先 。
“上巴”和“下巴”来了!
有颌鱼类的兴起是鱼类演化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 , 其中颌骨的出现是鱼类新陈代谢最具革命性的创新 。 颌既是重要的摄食器官 , 同时也是进攻敌害的有力武器 , 并且还能发声、吸氧 。 这些都为有颌类动物未来演化 , 特别是鱼类登上陆地 , 引发一系列脊椎动物的演化奠定了意义深远基础 。
新近发现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 , 充分展示了志留纪有颌鱼类的面貌 , 表明至少在不晚于距今 4.4 亿年 , 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当时还是汪洋大海的我国华南地区欣欣向荣了;到志留纪晚期 , 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 , 并开始扩散到全球 。
新塑梵净山鱼生态复原 。 图片来源:傅渤渊、傅保中
有颌鱼类虽然在志留纪已经出现 , 但是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早期的原始有颌鱼类主要是小形的盾皮鱼和棘鱼 。 泥盆纪中期以后情况则发生了很大变化 , 这时不但像粒骨鱼这样的盾皮鱼类已发展成为巨大的凶猛肉食者 , 同时更进步的鱼类如软骨鱼类、软骨硬鳞鱼类、总鳍鱼及肺鱼等均已得到很大发展 。
显然 , 在与有颌鱼类的竞争中 , 甲胄鱼相形见绌了 。 原来或许是先进的、适应环境的甲胄鱼变得落后和不适应了 。 先进的取代落后的 , 适应的淘汰不适应的 , 这是生物发展中的自然规律 。
随着有颌鱼类机能越来越完善 , 类群不断繁盛 , 甲胄鱼所占据的生态水域必然被有颌鱼类所替代 。 在此状态下 , 甲胄鱼类只能走向没落和灭绝 。 而无颌类后裔即便演化至今 , 也只是海洋中极为小众的一个群体 。 可见 , “上巴”和“下巴”在生物的演化之路上有多重要!
出品|科普中国
推荐阅读
- 如何挑选培育钻石呢?
- 伤齿龙化石的重大发现有什么意义?
- NASA公布夜幕下的地球美景,灯火璀璨,震撼人心
- HastelloyC-276哈氏合金薄板材料执行标准
- 地球上的神秘水怪事件,超出你的想象!
- 德国科学家全球招募超能力者,通过测试得8万奖金,结果怎么样?
- 人类是如何演化出来的?
- 宫斗上演?威廉凯特的小孩被卡米拉欺负,威廉自食苦果
- 为什么说“海是最大的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