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鸟类中 , 视锥细胞中的油滴种类是显著不同的 。 而且亲缘关系甚远的物种之间可能反而有着更相近的油滴种类分布——如果它们所处的生态位更加近似的话 。 或许这是因为 , 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 , 油滴的改变比视锥细胞的改变可以来得更快 。
当然 , 鸟类中也有例外 。 猫头鹰的视网膜里视锥细胞的数量非常少 , 绝大部分都是感受暗光的视杆细胞 , 所以猫头鹰的视觉很有可能是接近单色的——这点倒是和猫殊途同归了 。
03
壁虎的多彩夜生活?
在高分辨率和色彩之间 , 很多夜行性动物——包括猫和猫头鹰——都选择了前者 。 但是壁虎却表示:“我全都要 。 ”
头盔守宫(Tarentola chazaliae) , 一种夜行性的壁虎 , 在昏暗的月光下对于色彩的识别能力是同等条件下人的 350 倍 。 在它们的视网膜上 , 竟然一个对于暗光敏感的视杆细胞都没有 , 密密麻麻排布的满是三种对不同波长光线敏感的视锥细胞(虽然同是三种 , 但并不是人类中的红绿蓝三类 , 而是绿色、蓝色加上紫外) 。
图库版权图片 , 不授权转载
壁虎眼睛优异的光学性能使得它们能够在夜间感受世界的多彩 , 它们眼底的视锥细胞也又大又密 。 科学家推测说可能是日行性蜥蜴的一支找到了一个合适它们的夜行性生态位 ,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 , 它们不得不改造存在先天性缺陷的视觉系统 , 用更好的光学系统和更厉害的视锥细胞来克服视杆细胞缺失带来的麻烦 , 最后效果看起来还不错 。
04
硬件不够 , 算法来凑
乌贼、章鱼这些头足动物的眼睛和我们的眼睛看似结构相近 , 但其实二者是分别独立演化出来的——眼睛在演化学历史上独立出现了很多次 , 毕竟它太好用了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乌贼的眼睛比脊椎动物的更加“合理” 。 脊椎动物的视觉神经纤维位于视网膜的前侧 , 这些神经聚集成束 , 穿过视网膜走向视神经的时候 , 会在视网膜上留下一个无法感光的“盲点”;而乌贼和章鱼的视觉神经纤维位于视网膜的后侧 , 直接无缝聚成视神经 , 完全不影响成像 。
脊椎动物(左)和章鱼(右)的眼内结构 , 可以看到章鱼的视觉神经纤维位于视网膜的后侧 。 图中 1 为视网膜 , 2 为视觉神经纤维 , 3 为视神经 , 4 为脊椎动物的视觉盲区 。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但是它们的眼睛也不是没有问题 , 头足动物眼睛里的光学感受器只有一种 , 也就是说只能看到黑白和灰度 , 简直活得还不如狗 。 可是如果你对于乌贼的变色习性稍微有一些了解的话 , 你就很难不心生疑问:它看不见颜色 , 是怎样把自己的颜色变得和环境一样 , 又何必要在同样是色盲的异性面前夸耀自己的多彩——明明是鱼类天敌会更容易看见?
面对这样的矛盾 , 科学家指出 , 乌贼章鱼们可能也是会有彩色视觉的 , 秘密就藏在它们奇形怪状的瞳孔上 。
脊椎动物的瞳孔大多数是圆形的 , 这样的瞳孔方便让光线聚焦在一点上 , 取得更加清晰的图像 。 而乌贼们的瞳孔完全反其道而行 , U形的、W形的不一而足 , 这样的瞳孔很难在视网膜上形成简单清晰的影响 , 而会因为光线波长的不一致 , 在图像的边缘形成多彩的晕影 。
图库版权图片 , 不授权转载
只要有足够的“算力” , 这些晕影的图样可以精确地还原出物体本身的颜色 , 当然这对颜色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 。 如果是单一的颜色 , 或者明度相近的两个颜色 , 它们难以形成明显的晕影 , 这也是为什么有一部分研究报道说乌贼没有彩色视觉;乌贼擅长识别的其实是明暗交界处的色彩 , 也就是我们的相机碰到紫边问题时相同的场景 。
05
彩色视觉最复杂的竟然是……
螳螂虾 , 或者说虾蛄(Stomatopoda 目的成员们) , 可能是地球上彩色视觉最复杂的一群动物了 , 因为它们拥有多达 12 到 16 种不同的光学感受器 。 我们完全无法想象它们眼里的彩虹是什么样的炸裂效果 , 且不说十几维的可见光紫外光混合 , 它们甚至还能感知到圆偏振光——它们至今依然是唯一拥有这种特殊能力的类群 。
图库版权图片 , 不授权转载
如此复杂的彩色视觉 , 一方面可以为它们小小的脑子节约宝贵的算力 , 一方面也为它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秘密沟通方式 。 每个住着虾蛄的洞的门口可能都写着大大的“有人勿扰” , 只不过它们的天敌、猎物 , 以及我们 , 都看不见罢了 。
推荐阅读
- 量子纠缠是什么
- 不需要显微镜,这套书就能带你看不一样的微观世界
- 空气微生物采样器评价空气环境微生物污染度
- 量子力学也阴阳学说异曲同工?能证明灵魂存在吗?
- 量子纠缠是什么?一文带你了解清楚,或许能够改变人类世界
- 打脸爱因斯坦?一分钟搞懂量子纠缠!
- 获得诺贝尔奖的量子纠缠,能实现超光速通信吗
- 今年诺贝尔奖花落“量子纠缠”,你怎么看?
- 男子自称是穿越者来自2671 年,称外星生命将降落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