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未解之谜:科学家们还是无法“看清”月球( 四 )


1970年 , 他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 出版《第一次登上月球》一书 。 7月出任宇宙总署航空学协会副会长 。 1971年 , 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学工作 , 任航空工程学教授 。  1979年 , 离开辛辛那提大学 。 1985年 , 在国家宇宙委员会工作 。

7、载人登月价值何在
最近 , 美国重返月球的新闻很热 。 媒体披露了美国一份新的宇宙计划 , 据称是出自美国总统美国总统特朗普任命的美国宇航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顾问团的主张:希望在3年内将人类送往月球轨道 。
人类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将航天员送上月球 。 从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 , 美国“阿波罗计划”共发射了7艘载人登月飞船 , 并有12人在月球表面着陆 , 带回386千克月球岩石 。 但之后载人登月归于寂静

专家指出 , 即便是在今天 , 载人登月仍是非常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 , 很多条件都不具备 , 载人登月对于美国也仍有难度 。 当年的登月壮举 , 客观来说是两个超级大国冷战的结果 , 当时美苏飞船采纳的很多技术都非常冒险 , 以现在的眼光作客观评估 , 可靠性甚至到不了50% 。 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内 , 重返月球喊了很长时间 , 但依然未付诸实践的主要真相 。
不过 , 并非美国一家突然想重返月球 , 不少国家和地区本来也有登月打算 。 欧洲、日本、俄罗斯等都计划在未来20年内 , 将人送往月球 。 比如日本计划2025年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俄罗斯计划于2030年实现载人登月 。 人类登月的计划再次摆上议事日程 , 反映出月球的主要性 。 尤其是在人类飞向火星、探测小行星、走向宇宙更深处的共识和大背景下 , 在38万公里之遥的月球上建立能源基地、科研基地等长期有人居住的设施 , 使其成为人类飞往火星的技术试验场、中继站和跳板 , 更是凸显出现实价值 。

对中国航天来说 , 从技术上讲已具备了开展载人登月研发的基本能力 。 载人航天完成了十余次飞行任务 , 探月工程已经实现了绕月、落月的目标 , 嫦娥五号很快就将执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 , 这些都将为未来载人绕月乃至载人登月打下很好的基础 。
【月球未解之谜:科学家们还是无法“看清”月球】当然 , 就中国目前的航天水平 , 实现载人登月还面临很多技术上的挑战 , 比如需要更大的运载火箭 , 需要载人的登月飞船和各种着陆返回设施 , 这些都比现有的更复杂、规模更大 。 但宇宙活动投入很大 , 周期往往以5年、10年乃至20年计 , 我们或许有必要积极研究载人登月的中国方案 , 储备技术和能力 , 为将来有一天中国航天员真正踏上月球做好准备 。

推荐阅读